时间:2015-08-31 来源:温州市法学会 责任编辑:att2014
鹿城区于2013年9月30日成立法学会,群团和社团性质并存,现有工作人员8名,其中在编人员(参公)1名、聘用人员3名,兼职4名,区财政每年拨付法学会工作经费12万,会费收入6万左右。随着温州市法学会加快推进县级法学会组织建设的进程,鹿城区法学会工作已经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
鹿城区法学会按照“一年搭框架,两年促规范,三年求提升”的总思路,以“服务”为中心,以“硬件”建设为抓手、以“软件”开发为支撑,团结凝聚全区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智慧力量,突出抓好护航经济发展、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治实践三篇文章,求真务实、创新工作,把“服务当地党委政府、服务基层社会组织、服务本地广大会员”明确为学会工作主方向;把学会打造成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基层组织的“服务站”、法学会员的“娘家地”设定为学会工作总目标,脚踏实地、奋勇争先,努力开创我区法学会工作新局面。
一、紧扣中心工作,当好党委政府“智囊团”。
鹿城区法学会坚持以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根,着力在针对性、实用性方面开展法学研讨和法律服务,完善组织框架,加强工作指导,开展工作“有的放矢”。
1、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开展依法治理大讨论。 “五水共治” “三改一拆”是我市,也是我省的重点工作,为此我们与市法学会联动,共同举办了用“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助推‘五水共治’”法治沙龙活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又如围绕“三改一拆”“城中村集体资产改制”“金融风险化解”“企业转型升级”等社会焦点和工作难点,我们强化前瞻性思维,重组了法学会法务部、法律顾问团、专家委员会等机构,明确职责、确定人员,从法律层面加强对当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根源性、内在性原因分析。以“企业破产与司法重整”“企业风险化解”等为主题组织了大讨论,在国内较早地对企业风险化解、企业破产重整、金融改革创新等工作进行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论证,为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建言献策。
2、开展第三方评估、评价工作,为政府中心工作保驾护航。在推进区域建设发展中,鹿城区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需求与供给矛盾,金融风波涉及面广、企业改制进展缓慢等方面问题日益凸显。我们敢于进取,努力作为,探索性地组建了信访调处组、金融组、村社组、拆征组、企改组等十个调处组,确定了工作内容,建立了第三方评估、评价工作机制,开展相关法律服务,搭建起了群众与政府有效沟通的桥梁,减少和预防了矛盾的发生。比如:鹿城物业总公司因体制改制,发生多次职工闹访,存在多项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区法学会作为第三方,以问题为导向、以法律为准绳,对其开展了稳定风险评估和安全生产评价,剖析问题、提出对策,有效应对企业生产出现的危机,化解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又如在“旧货市场强制拆迁”“滨江二期道路改建”等重点工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等政府棘手问题,作为第三方的区法学会能主动介入、积极作为,通过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收集大量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研判,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分析报告。同时,通过协商机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疏导情绪、梳理矛盾,尽量遏制、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为政府稳妥推进重点工程保驾护航。
二、当好社会矛盾化解员,打造排忧解难“服务站”。
鹿城区法学会坚持以服务基层发展为要,凝会员之心、聚会员之力,积极开展基层法律服务,为基层排忧、为百姓解难。
1、勇于突破“一亩三分地”的藩篱,主动参与街镇信访积案的调处。随着鹿城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一些征地拆迁、就业安置、劳资纠纷等社会矛盾日渐凸显,信访积案日益增多,面对现状,我们联合区信访局、维稳办,共同组建成 “第三方组织”,主动把“分外事”当作“主业”来抓。又通过与区委组织部合作,将有经验、有能力、有时间、有干劲的15名退二线干部吸收为会员,成为我们的编外工作人员,补充新力量、发挥新能量。经我们成功处置的典型的案例有——五马街道丰收村换届选举引发的集体上访化解;解决松台街道广化村因村改制遗留的历史问题等等。我们通过定期与有关部门沟通信息,联合相关会员及律师事务所形成工作合力,抓住事件主要矛盾,抓住信访群体的主要份子——“擒贼先擒王”,找到有效的路径和方法,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把高度的责任融于灵敏的“嗅觉”,着力在抓早抓小中消芽于萌。
2、准确把握刚性法律与柔性法学的尺度,开展团队式基层法律服务活动。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学研究和服务却是带有温度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地制宜,通过分众化管理,我们为企业重组担任法律指导员,为街镇、社区担任法律顾问,为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担任法律服务志愿者等等,充分发挥学会团队力量,开展组团式法律服务。比如:退伍军人黄忠宇退伍第一天就发病住院,被诊断为神经疾病,一个月医疗费要3万多元,因未来得及到民政部门报到,民政局不负者,打电话到部队,部队说退伍军人医药费他们不承担,他家又为贫困家庭,还有两个小孩要抚养,日子举步维艰。法学会根据他的需求,联合律师事务所,组建了法律服务小分队,专门为他跑部门、跑部队,最终为他确定医疗方案,开通家庭病房,减免医疗费用,医疗费从原来每月的3万多元降到了800多元,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我们以亲和的态度和专业的能力,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刚柔相济,尽最大可能赢取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公约数。以科学有效的“善能”赢得多元和谐的“善治”。鹿城区法学会法律服务工作正逐渐成为群众利益维护的“保护伞”,老百姓诉求表达的“助推器”,社会矛盾缓和的“减压阀”和政企意见反馈的“交换机”。
三、创新会员管理,当好广大会员“娘家人”。
鹿城区法学会现有会员289名,会员单位28家。针对思想多元、需求多样的会员群体,我们重视会员需求,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始终坚持将会员的表情当作工作成效的“晴雨表”,立足当下,开拓思维,向管理要效益,向制度要保障,以真挚为民的情怀当好广大会员“娘家人”。
1、塔平台、促交流
通过创新组织方式、丰富活动形式,为会员塔平台、促交流,这是我们服务会员的基础。一是通过创新会员活动联络方式,建立了会员微信交流群,运用新媒体新特点,开创工作新局面;二是根据会员个人特长和职业特性,将会员分成12组,开展会员活动。如我们有公检法司组、公证律师组、行政执法组等等;三是向会员提供“2+3”菜单式的服务,来创新活动内容。(所谓的“2+3”就是要求会员每年完成至少2次的必选动作,3次自选动作。可参加学习或培训,也可以开展法律调研或基层服务活动)
积极创新,大胆尝试,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会员管理模式。
2、重规范、求创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通过修改和完善《会员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制度》、《会员活动规则》、《学术专委会活动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协调规则,使学会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是创新推行会员参加活动累计积分奖励制度,对积分高的会员年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通过积分来量化会员业绩,将其分值与年终评先评优及推选学会重要职位相挂钩,创新积分制奖励机制;二是建立会员活动保障机制。除活动中配备后勤保障服务组外,我们还创新活动保障方式。特别是创建的会员俱乐部,俱乐部里设有会员交流室、法律书吧、小型会员培训中心、茶吧等,面积达587平方米,免费供会员工作、学习、交流使用,使会员能切身体会到“家”的温馨,学会工作环境优越,活动保障到位;三是组织开展政法沙龙、会员联谊、会员慰问、慈善公益等各种活动,创新情操培育模式。我们配备了一辆“金杯”牌面包车,每年有10万左右(会费+自筹)活动经费。通过搭平台、求创新推出的一系列活动,既营造了良好团队合作氛围,又最大限度激发了会员潜能;既丰富了会员的业余生活,又陶冶了会员的道德情操;既增加了会员间的沟通交流,又加强了学会的凝聚力、向心力。
全国基层法学会工作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鹿城区法学会工作的生命力,则在于围绕服务搭平台、做好服务促工作、优化服务求提升。“服务”使得我们更具生气、充满活力、更有自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基层法律服务新途径,服务基层、立足基层;努力创新会员发展新渠道,强化管理、服务会员;继续发挥组织管理新优势,整合资源、创新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鹿城区法学会定当咬定目标、鼓足干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