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要闻 》学会要闻
陈冀平:恢复重建30年来 法学会发挥重要作用

时间:2012-11-12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

  9月26日,纪念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出席会议(资料图)

  记 者:今年是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9月26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了纪念大会,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冀平:30年前,伴随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启,伴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强,在党中央关怀下,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自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中国法学会迈开了新的步伐,走进了新的春天。30年来,中国法学会团结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在繁荣法学研究、服务法治实践、加强法制宣传、培养法律人才、拓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法律体系、司法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中国法学会已经成为拥有15万个人会员、近8000个团体会员的法律团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次纪念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大会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分别为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题词,体现了党中央对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国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亲切关怀。我们会以此为动力,锐意进取,扎实工作,进一步活跃和繁荣法学研究,进一步推动法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参与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拓展对外法学交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法学研究事业和法学会工作,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贡献。

  5月11日,中国法学会与公安部联合主办《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

  实施一周年专题研讨会,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出席会议并讲话。(资料图)

  记 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在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深受国内外关注。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冀平: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一个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法律体系立足中国国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同时发生,各种问题和矛盾交织,立法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在世界立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增强了中国人民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从国际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强大的标志,必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可信赖、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高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4月25日,全国地方法学会参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出席会议并讲话(资料图)

  记 者:中国法学会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和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中国法学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冀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我国法制不健全、不少工作无法可依的现状,中国法学会认真履行“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重要职责,紧紧围绕国家法治建设工作大局,团结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积极参与立法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很好地发挥了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多年来,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过程中,中国法学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才资源优势,通过专家座谈会、学术研讨会、论坛等形式,组织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立法总体规划的研究和法律、法规的起草、修改、咨询和论证工作;通过《要报》、《专报》、《立法建议》等渠道,积极反映立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通过立法解决的问题为研究重点,组织十大专项研究、年度部级课题招标、评选中国法学优秀成果等活动。可以说,改革开放34年来,几乎每一件法律、行政法规的制定或者修改,每一件司法解释的发布,都有法学家的积极参与,都凝结着专家、学者的心血,或提供咨询意见,或参与讨论论证,或提出法律草案(理论稿)。在这背后,中国法学会与各研究会、各地方法学会的同志们做了大量工作。此外,中国法学会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还注重加强立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充分了解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回应民众需求,使立法更加符合法律发展规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和群众期待,更加注重解决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法律真正成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标志着我国法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发展也没有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需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实现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适时清理和修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法律规范,研究解决在执法、司法和普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此,中国法学会责无旁贷,大有可为。我们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坚持法治建设的与时俱进,密切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团结广大会员继续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用法治保障科学发展、维护公平正义、推动文化繁荣、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资料图)

  1月14日,中国法学会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中国法学会新春联谊会。

  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出席(资料图)

  记 者:今年也是“八二”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中国法学会于10月13日又组织举办了“中国法学家论坛-宪法实施法治论坛”。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陈冀平:我国现行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实践经验,汲取历史教训,经过全民讨论,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此后,又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先后四次对宪法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实现了宪法的与时俱进。三十年来,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推动和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实践证明,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的好宪法。同时,客观地说,我国的宪法实施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距离落实宪法本身的规定还有差距。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一些与宪法相违背的现象。近些年,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日益多元,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转型社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会出现诸多利益冲突。这既为加强宪法实施带来契机,也带来新的挑战。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施宪法,完善宪法保障制度。要使全社会尤其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宪法意识,自觉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要加强宪法研究,加强对宪法基础理论的研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要特别关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宪法学理论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始终保持宪法学研究能够与时俱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认真贯彻实施宪法,坚持和完善宪法确立的各项基本制度和体制,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得到发展,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得到实现,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