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7-26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11月20日上午,中国法学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法制日报社协办、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和清华大学法学院承办的第4期中国法学创新讲坛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隆重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主讲“法制重构的新程序主义进路:怎样在价值冲突中实现共和”,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王晨光教授担任评论人。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出席讲坛并为主讲人、评论人颁发演讲纪念牌。讲坛由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教授主持。
本期讲坛的一大特色是政治学界、经济学界、法学界的4位顶级学者担任主讲人、评论人,围绕中国当前法治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展开跨学科的对话交流。
季卫东教授是我国中青年法学家的杰出代表。他1983年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毕业后留学日本,获得京都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之后长期在日本执教,1996年即为神户大学法学院终身正教授。2008年9月起回国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兼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1993年发表的《程序比较论》是大陆学界迄今为止引证率最高的法学论文。他提出了新程序主义等一系列在法学界和实务界颇有影响的观点和理论。
俞可平教授是新中国第一代政治学博士,哲学政治学双学科博士生导师,目前既担任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又是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长期钻研中国政治、政治哲学与公民社会问题,在政治学界和民主政治领域享有很高的盛誉。近年来,一本《民主与陀螺》、一篇《民主是个好东西》更是让他享誉海内外。
张维迎教授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1994),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1984-1990年曾在国家体改委工作。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师从诺贝尔奖得主James Mirrlees教授和产业组织理论专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他关于企业家的理论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分析的经典之作。
王晨光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曾执教于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1991)、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1994—2000)。曾担任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2002—2008)。目前还兼任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诊所法学教育委员会主任等学术职务。在法理学、比较法学、法律社会学有诸多建树。
9:00,讲坛正式开始。中国法学会研究部主任方向同志,会员部主任梁毅同志,法律信息部主任、《中国法学》副总编、中国法学创新讲坛秘书长李仕春同志,会员部副主任肖育斌同志,法制日报社副总编常少扬同志、法学新闻部主任蒋安杰同志,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岿教授、副院长王锡锌教授、陈端洪教授等近30位领导和专家、近400名来自京城各高校的学生济济一堂。参与人数之多,又创造了中国法学创新讲坛的新纪录。
主持人王振民教授首先风趣幽默地介绍了一位特殊的听众——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同志。他说,刘飏女士是中国法学界的“大家长”,是我们中国法学创新讲坛的创始者。去年,刘部长代表中国法学会和清华大学党组书记胡可平教授也是在这个楼签订了中国法学创新讲坛的合作协议。刘飏部长和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亲自担任讲坛的组委会主席。今天是讲坛的第4期,刘部长前三期都出席了,而且作了重要讲话,今天刘部长仍然出席这个讲坛,但是她想进行一次创新,就是会议的程序,她今天不讲话了,我们非常感谢刘部长牺牲星期六的休息时间,作为一名听众和大家共同参与这场学术盛宴。
接着,季卫东教授开始了为时70分钟的充满睿智和激情的主题讲演。他一开场就回顾了100年来中国人民追求一个稳定、健康的政治体制所经历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他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社会的结构发生了非常本质性的变化,中国人的百年追求必须适应全新的情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社会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各文明价值冲突加剧,由此诱发的恐怖主义猖獗。在这样的背景下,固守一元的价值观很可能是危险的,将会导致国家的碎片化和国际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季卫东教授强调,虽然弥合价值冲突是困难的,但是也不可回避。在演讲中,他详细地分析了处理价值问题的三个基本方式:功利主义、自由至上论、共同体主义。他指出,这三种方式各有缺点:功利主义忽视了个人权利,自由至上论忽视了社会共同利益,共同体价值并没有回答这种共同体价值应如何达成。
以上述批判分析为基础,季卫东教授力主新程序主义进路来弥合价值冲突。他深入思想史的脉络,从亚里士多德、罗尔斯、桑德尔等古代现代的思想家作品中提炼新程序主义因素,形成了自己较为独特的程序观。他强调,从可设计、可操作的制度条件上来看,解决价值冲突只能回到程序正义,当社会多元化、价值观迥异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调某一种特定的价值,要强调不同的价值能够共存、能够就公正事务达成共识的制度条件。任何一种价值观,哪怕再好、再有道理,当把这种价值观绝对化的时候,都会有问题。
季卫东教授最后回到了中国问题,他指出,百年中国历经变革,形成的社会结构十分复杂,包含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种要素,是一个混合体。这样的社会为了维系稳定、确保长治久安,更应该重视程序建构。就中国未来的发展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通过程序重建共识,使中国能够和平地渡过社会转型期。从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强调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民主决策,新程序主义元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当然,季卫东教授说,建设一个统一的程序框架,全面实现正义,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现在我们应看清未来的道路,坚定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法治的远景才能成为现实。
在评论阶段,三位大家分别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的角度在对季卫东教授的观点和理论进行针对性很强的评论的同时,也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和主张。可谓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俞可平教授认为,季卫东教授的讲座从现实与历史、中国与世界、法学与哲学等多个维度分析了程序和价值的关系,提出了通过新程序主义在价值多元的情况下达致共和的法制重构进路,很多观点富有启发性。尤其是,讲座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群体的变化,指出过于强调实质、价值和道德的消极后果,强调了程序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意义。
俞可平教授充分肯定了季卫东教授的观点,并结合哲学和政治学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从哲学上看,季卫东教授的演讲已经涉及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除了季卫东教授提到的两者的差别以外,俞可平教授强调这两种理性从根本上是不可分的,在设定价值目标时应想到用一套什么样的既可行又公平的程序来实现它,在设计程序时要也应考虑程序最终要达到的价值目标。
最后,俞可平教授指出,程序与价值、目标与手段在不同的特定条件下有轻重之分,政治家应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认识来判断它们的优先次序。他认为,程序在当前中国更重要,即如他的一本题名“民主与陀螺”的著作所强调的那样,民主如果只停留在法律条文上,没有运转起来,只是空洞没有意义的说教而已。
张维迎教授认为,季卫东教授的演讲立意很高,论证严谨,相当有说服力。他在充分肯定讲座内容的基础上,指出人们在讨论法律问题时往往预设执法者是中性的,超脱的,但他们其实也存在私利,也有知识上的局限。为此,张维迎教授分三个方面谈到应当注重以程序正义应对来自执法者的挑战,从经济学角度呼应了季卫东教授的演讲。
首先,张维迎教授以傻瓜相机和专业相机的对比为例,提出程序正义是一种“傻瓜”化的装置,尽管我们能力和知识有限,但可以掌握使用。程序正义可以将法律变的傻瓜化一些,不用过多依赖执法者个人的价值判断。
其次,张维迎教授认为应当考虑建立声誉机制。他认为,任何法律制度下的执法者都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我们无法确保他们完全不滥用权力。在这个时候,建立良好的声誉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最后,张维迎教授认为,对于那些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国家的法律应当予以充分的尊重。如果所有的民间交易和规范都受制于国家,容易产生说话不算数、钻法律空子等痞子行为,无论从程序正义还是实质正义来讲都是不合适的。法律应当有助于善良行为,而不应当助长痞子行为。
王晨光教授认为,从建设法治国家的宏观背景看,季卫东教授以新程序主义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的主要渠道,确实抓住了当前社会的关键问题。同时,他认为,不能把程序当作唯一的路径,不能仅仅从程序层面推进法治,而是要和其他的路径相互配合。价值和程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价值可以主要体现为程序,程序在产生时也有价值内设,同时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价值也起着导向作用。他举例说,新修改的条例规定要90%以上的居民同意才能拆迁,这是一个程序规定,但为什么不规定80%或简单多数?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价值判断,即要保护弱势,遏制野蛮拆迁。这就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已经将价值判断内设在里面了。他提出,在通过程序形成共识之后,共识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决策、形成新的法律和制度,也还有进一步的程序问题和合法性问题。
最后,他指出,在程序主义路径设定之后,现实生活中还必须要处理个人和公共事务之间的选择,个人权利要得到基本的保证和尊重,同时又要在社会中形成共识,这就要有一种理论基础,还要有一些制度性的安排。如果在这个层面上的制度或程序安排不可行,恐怕我们所设想的完美理论模式在现实生活中会碰到更多的障碍。
在互动阶段,季卫东教授从容不迫、妙语连珠、一气呵成地回应了三位嘉宾的评论和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王旭讲师等都提出了颇具功力的问题。其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功力深厚、温文儒雅给在场的听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00,历时3个小时的讲坛接近尾声,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刘飏常务副会长分别为主讲嘉宾、评论嘉宾颁发了演讲纪念牌。讲坛结束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在清华大学主楼前合影留念。中国法学创新讲坛主席、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还宴请了刘飏常务副会长和俞可平、张维迎、季卫东、王晨光等。
本期讲坛得到了新闻媒体界一如既往的重视和支持。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民主与法制等单位的记者参加了活动。法制网对论坛进行了全程图文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