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2017年全国法学会干部培训班在郑州举办 》专题报道 》经验交流
组织专家赴最高法院“坐堂问诊” 参与构建多元共享诉讼服务新模式

时间:2017-09-15   来源:  责任编辑:xzw

  为促进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服务水平,2014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委托中国法学会,组织法学专家、律师赴最高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大厅轮值,为全国各地来访群众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参与诉讼服务工作。承接这项工作三年来,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坚持以一支队伍、两个机制和课题研究为工作抓手,充分发挥第三方优势地位和桥梁纽带作用,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一、打造社会第三方参与司法服务、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模式

  (一)组织一支过硬的志愿专家队伍,做好选聘专家、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

  选聘条件要求法学专家须具备博士学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律师要求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行业声誉和五年以上执业经验。经过推荐、申请、审核、备案四项选拔程序,咨询中心组建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强、热心公益且能长期坚持的志愿专家队伍。他们由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著名院校法学院的中青年法学专家和资深律师组成。为了高效便捷地和志愿专家沟通互联,在线上,咨询中心创建了工作微信群,做到信息及时发布,经验充分共享。在线下,通过座谈会、研讨会和交流活动等多种方式,建立最高法院、志愿专家和咨询中心畅通的三方沟通渠道。上述措施保证了志愿专家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了来访案件的咨询效率,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二)抓规范建设,建立“案件分类化解”和“存疑案件专家评议”机制

  为确保志愿专家工作规范、高效、有序运行,咨询中心制定了包括《最高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选聘考核管理办法》在内的10余份规范性文件,从志愿专家选聘、职责和权利,到专家咨询的基本原则、工作要求、工作范围和工作流程等方面实现全覆盖。为提高咨询效率,我们将案件分为四类,建立了“分类化解”机制。案件材料不齐备,申诉信访理由不能成立的案件,志愿专家应释明法律规定,防止诉讼矛盾演化升级;原裁决无误,建议息诉的,应注意疏解当事人情绪,引导其服判息诉;经咨询明确表示服判息诉的,志愿专家、当事人和咨询中心三方签订服判息诉确认书;裁判存疑的,启动专家评议机制。案件经过“接谈专家初评--咨询中心复评--指定专家背靠背研究--多名专家研讨会集中评议”四个环节仍有问题的,咨询中心向最高法院正式报送《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存疑案件报送表》。自该项制度实施以来,咨询中心内部先后对20余起案件进行了研究,并就北京董某流氓罪案、吉林高某贪污罪案向最高法院立案庭报送了存疑报告,最高法院立案庭安排督导合议庭就两起案件进行了审查,并向咨询中心反馈了审查意见。

  二、有效发挥第三方的桥梁纽带作用,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助力提升司法公信力

  (一)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社会矛盾的“减压阀”

  志愿专家处于服务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第一线,既是人民法院沟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又是回应诉求、服务群众的重要渠道。他们秉持“有理推定”的接待理念,注重引导当事人形成合理诉讼预期,增强对法院工作的信任、理解和认同。中国政法大学研究员张斌,去往最高法院百余次,热心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总结出一套“三看一听初判断”的工作方式,仅2017年就收到来访群众的表扬信五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立众,善于与群众理性平和对话,注重给予当事人司法人文关怀,提出“法律人没有理由懈怠自己的法律工作”的口号。上海执业的志愿专家陈海阳律师,每次值班均自费承担交通旅途费用几千元,往返北京和上海之间累计已8次。

  三年来,绝大多数志愿专家坚守岗位,他们用无私的社会公德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精神,他们用群众听得懂、看得明、信得过的方式去服务、交流,得到了来访群众的普遍认可。天津访民苏某在感谢信中写道:专家的耐心释法,解答了我的法律问题,为我消除了内心的困惑,消除了异议。感谢最高人民法院、感谢中国法学会!

  (二)建立参与诉讼服务长效机制,为人民法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截止2017年6月30日,咨询中心共组织志愿专家881人次去往最高法院值班,接待来访群众3152人次,咨询案件3485件。目前,已有300余名当事人超过半年不再上访,10余名访民签署服判息诉确认书,这些案件多数属于长年信访的难案骨头案。最高法院立案庭多次向咨询中心致信感谢,充分肯定志愿专家工作,指出“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及时满足了人民群众最迫切的多元司法需求,引导上访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解决信访问题,缓解了信访人的抵触情绪、减轻了最高法院涉诉信访工作压力,有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全。为人民法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做出重要贡献。”

  2016年3月,最高法院举行选聘诉讼服务志愿专家签约仪式,最高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与咨询中心签订了《诉讼服务志愿专家选聘协议书》,最高法院周强院长、景汉朝副院长,中国法学会陈冀平书记、张鸣起副会长,亲自为首批22名志愿专家颁发聘书。2017年7月,双方又签署了续聘协议,最高法院姜伟副院长与中国法学会任海泉副会长出席并为第二批20名志愿专家颁发聘书。

  作为司法资源与社会资源交融共享、良性互动的具体实践,这项工作入选2016年全国法学会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项目。目前,各地法学会与人民法院共建诉讼服务志愿专家机制已列入《中国法学会改革方案》和省级法学会工作年度考核项目,咨询中心与最高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的合作模式已逐步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

  三、课题驱动工作创新,参与深化涉诉信访改革顶层设计

  选聘志愿专家参与诉讼服务工作,对全国法院系统建立完善社会第三方参与司法服务长效机制,推进诉讼服务中心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社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诉讼服务志愿专家工作的显著成效,也为构建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诉讼服务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诉服工作在案件有效化解纠纷、监督与纠错、专项工作经费保障,专家奖励机制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社会第三方参与化解涉法涉诉信访制度背后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总结也明显不足。

  2016年11月,咨询中心承担的中国法学会重点委托课题《社会第三方化解涉诉信访实证研究——以志愿专家参与最高法院诉讼服务工作为中心》,将咨询案件信息与专家优势深度融合,旨在探索出组织专家学者、律师参与化解涉诉信访案件的有效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第三方参与诉讼服务模式。课题实施以来,中国法学会张鸣起副会长亲自出席课题启动会并作指示。课题组先后赴最高法院立案庭、北京市高院、北京市律协等单位与相关负责人开展调研座谈,采用重点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多渠道汇集了大量数据和先进经验。

  2017年8月,中央政法委队伍建设室拟就涉法涉诉信访改革委托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最高人民检察院控告厅、中国法律咨询中心等七家单位开展专项调研。按照中政委要求,咨询中心将结合诉服工作的有益经验,从理论支撑、立法完善、制度构建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深化涉法涉诉信访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径。咨询中心将以课题为驱动力,进一步完善工作模式,强化诉讼服务的成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供中央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