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位置: 首页 》全国地方法学会工作座谈会 》专题报道 》经验交流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念好精、融、规“三字诀” 奋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升级版

时间:2018-05-03   来源:  责任编辑:att2014

  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立足基层实际,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大力开展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念好精、融、规“三字诀”,努力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镇海升级版,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10月,中国法学会派员专程实地调研,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同志给予批示肯定:“宁波市镇海区法学会虽然建会时间不长,但组织建设、工作开展及自身条件的完善,都是做得很好的,值得在全国法学会系统宣传、推介。”据统计,三年来,镇海区法学会累计组织参与调解纠纷267件,促成和解251件,化解成功率达94%;参与55件交督办案件化解,达成和解49件,化解成功率达89%,受到基层党委政府的充分认可和群众广泛好评。

  一、立足一个“精”字,找准重点,确保化解实效化

  枫桥经验历经几十年而不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键是具有“与时俱进”和“实事求是”两大品质。镇海区法学会立足区情实际、深入调研,精心谋划、精准选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确分析目前困扰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反复论证,将小微企业法律服务、诉前调解、涉诉信访案件调处三项工作作为重点,补齐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短板”。

  一是重点帮服小微企业。近年来,文创、智能制造等众多中小企业集聚镇海,因管理粗放、诚信体系不健全、市场不规范等问题,小微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矛盾纠纷多发高发。为此,镇海区法学会主动与区司法局、宁波大学法学院及工商联下属基层组织骆驼商会沟通合作,整合调解资源,完善调解体系,构建了涵盖1500多家小微企业和中小电商、高新技术企业的调解工作网,将法律服务延伸到企业一线,重点化解涉及劳资、合同、融资贷款、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做到就地调处、及时解决。

  二是主动参与诉前调解。镇海区法学会抓住法院建立完善“大立案、大服务、大调解”机制的有利契机,积极响应,主动对接区司法局、区法院,三方达成一致,在区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开始诉前调解窗口,摆放远程智能立案机,区法学会指派区法学调解专家库成员轮流值访,明确承担了轻微伤害案件、邻里纠纷、家事纠纷、小额诉讼4类案件的诉前调解和辅导分流任务,较好发挥了矛盾“减压阀”作用,既帮助法院解决了案多人少的矛盾,又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

  三是涉诉信访案件调处。参与省市督办的重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化解,每年承担区级重点涉诉信访案件的化解任务。尤其是G20杭州峰会和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上级累计交办的13件涉法类重点信访案件,由区法学会牵头“量身定制”化解方案,按照“定专人、定措施、定进度”三定要求开展调处工作,最终实现6件顺利化解、4件息诉罢访、3件落实稳控,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二、着眼一个“融”字,创新载体,实现运行平台化

  枫桥经验的本质在于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是整合优势资源、打“合成战”的典范。镇海区法学会从枫桥经验的经验智慧中汲取养分,利用法学会地位中立、协调多方的优势,在人才融汇、业务融通、优势融合,努力整合资源上做文章,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创新工作载体,建立完善三大工作平台,不断提升多元化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一是设立新经济体调解平台。与区司法局合作,成立宁波市首家“电子商务纠纷调解工作室”,落实专门办公场所,聘用1名退休法官担任专职调解员,累计成功调处都普特大宗货物交易平台纠纷等45起涉电子商贸纠纷。与骆驼商会联合成立“骆驼商会调委会”,由街道办事处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公开招聘两名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坐堂问诊”;对涉及金额20万元以上或人数10人以上的重大疑难纠纷,则采用“专职调解员+法学专家”会诊模式,由区法学会选派法学法律专家参与联合调处,至今已累计为260余名员工解决了欠薪问题,追讨经济补偿金220多万,有效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

  二是搭建专家工作室平台。镇海区法学会在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和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分别挂牌设立调解工作室。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解工作室由调解专家库成员轮流接访;诉讼服务中心民事案件调解工作室安排3名专职调解员、1名律师与2名司法辅助人员组成“调解团”开展调解工作。同时,建立“转诊转室”制度,做好“两室”工作衔接。具体而言,首先将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已办理立案登记的当事人统一导入调解工作室,由调解员详细阐释调解简便快捷的优势,引导当事人走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对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调解的简易案件,7日内就地调解;案情复杂的疑难问题,可根据当事人意愿,指引当事人择期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调解工作室进行专家会诊,帮助当事人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路径。据统计, 2017年,“两室”接待群众法律咨询460人次,办理诉前引调89件,有效化解了一批疑难案件。

  三是开辟法律服务实训平台。针对辖区内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众多、法律服务需求大的情况,区法学会积极协调宁波大学法学院与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大学生法治实践基地。在园区设立实体化运作的法律咨询服务中心,区法学会给予一定的活动经费支持,由宁波大学法学院师生组成的青年普法志愿者值班,由1名老师带2名学生,接听来电咨询、接待来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为园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和调查取证、法律文书制作等法治实践活动,使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自该中心挂牌以来,累计受理、调解涉企纠纷67件,深受园区企业的欢迎。

  三、夯实一个“规”字,建章立制,推动保障制度化

  枫桥经验是我国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一面旗帜,坚持和发展好“枫桥经验”,最有效的是推动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镇海区法学会积极运用枫桥经验蕴含的长效化思维和制度化理念, 着力完善相关配套三大机制,化解遵循矛盾规律、调解流程按照规定、调解文书逻辑规范,确保法学会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顺利推进和可持续发展,为法学会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增添了“助推剂”,架设“保障网”。

  一是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政法人才专家库和纠纷调解专家库,吸纳了49名法学法律专家和61名调解业务能手入库,根据每位专家的业务特长,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制定出台专家库工作细则,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和业务交流,为开展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举办区调解骨干培训班,累计参训人数120余人次,每年度与区人民调解委员会联合开展十佳人民调解员、调解组织、调解案例评选,激发从事矛盾化解工作的干劲热情。

  二是建立实务研究转化机制。围绕如何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镇海区法学会先后设立了《新时期基层人民调解的特点与对策研究》、《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化解与法治化问题研究》等5个重点课题组,组织开展务实研究,认真总结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的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形成调解理论与调解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对小微企业调解的成功案例,组织撰写《涉企案例选编》、《镇海区优秀人民调解案例汇编》,用于指导帮助企业、人民群众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三是完善规范运行机制。建立调解情况通报、调解申请预约、调解工作例会等工作制度,保障调解工作正常规范运行。落实与区维稳办、区信访局等单位的信息互通和数据对接,及时了解掌握全区矛盾纠纷的新动向、新特点,将法学会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进展情况通报事权单位,便于加强横向协作,形成整体工作合力。为方便企业、员工咨询法律问题,推行电话预约、上门受理、驻点人员登记等方式开展调解。坚持工作例会制度,由法学会牵头每季度召集各相关部门开一次法律实务研讨会,通报全区矛盾化解动态和调解工作室工作开展情况,研究分析存在问题,协调部署下步工作,检查督促调解任务的落实。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