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 》专题报道 》开幕式
王乐泉会长在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上的讲话

时间:2018-09-29   来源:  责任编辑:att2014

在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法学会会长  王乐泉

(2018年9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隆重举行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在此,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对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论坛主题征文的获奖作者和优秀组织单位致以诚挚的祝贺!

        中国法学家论坛自2006年开始举办,是中国法学会“三个服务”的重要举措,这些年来,论坛举办不断创新、发展、进步,作用越来越凸显,已经成为引领法学研究方向的重要抓手、汇集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平台、提出法治对策建议的重要渠道。自2013年12月第八届中国法学家论坛起,每一届我都参加,有许多体会:一是从论坛的主题来看,这5届论坛先后聚焦了“繁荣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民法典编纂:理论、制度与实践”、“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与方略”等重大问题,都具有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体现了论坛的价值,也与国家法治建设进程同频共振,从一个侧面记录和见证了法治时代脉搏;二是从参与论坛的法学家来看,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研讨,贡献智慧方案,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是法学家投身法治建设并发挥作用的佐证;三是从法学会自身来看,这几年论坛由中国法学会、地方法学会、所属研究会共同组织,不断总结经验,使论坛成为法学会系统的重要学术品牌。在此,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向支持和参与论坛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不久,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他具体归纳为十个“坚持”、一个“明确”。今天陈一新同志将传达此次会议的精神,并向法学界提出明确要求,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繁荣法学研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很有意义。借此机会,我就法学研究和法治建设谈几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法学家一定要讲政治、要时时关心政治。法学是治国理政的学问,政治性很强,法学家的工作也是十足的政治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下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要坚持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讲政治才能有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讲法治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得以实施。

        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我们工作和研究之中。法学会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牢牢把握政治性这一灵魂,是党对法学会组织第一位的要求;做好对法学界法律界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是通贯法学会全部工作的“一条红线”。法学会系统的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教学和法治实践的全过程,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大是大非面前必须旗帜鲜明、亮明态度,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置身事外,要保持清醒和定力,要有同错误思潮作斗争的勇气,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要积极服务大局,以法治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法学研究不是就法学论法学,积极主动为大局服务,是法学研究的重中之重,法学研究要通过服务大局体现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对于法学家和法学研究来讲,积极主动服务大局,首先要在深入思考中认识大局、看清形势。当前全党全社会团结稳定、形势整体向好,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有的甚至是十分复杂、尖锐和激烈。应对这些复杂挑战,扫清这些困难障碍,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十三亿人民团结起来、众志成城,大家一定要有这个观念和认识。

        积极主动服务大局,还要多做促进团结、维护大局、支持大局的工作,以法治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各方面工作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从这些大局出发,思考、谋划、梳理本学科本领域本部门的法治建设任务,针对实践突出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问题的研究;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对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国家治理体制、整体政府建设、协商民主制度等问题的研究;围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对新型智库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建设和治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等问题的研究;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对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脱贫攻坚、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新“枫桥经验”等问题的研究;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加强对绿色发展、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监管等问题的研究;围绕推进祖国统一,加强对深化“一国两制”实践、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全球化的研究。

        积极主动服务大局,及时回应实践发展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也会为法学理论创新、法学学术繁荣带来广阔空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法学家要积极投身时代,不做时代的旁观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树立问题意识,紧紧立足中国实际,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总结新经验。要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研究,为理论发展提供丰富滋养,反过来再将最新法学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年,“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为我们党依靠人民赢得革命胜利凝聚了强大力量。今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法治建设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人民群众现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向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延伸,这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要把人民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执法乱作为、不作为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作为我们厉行法治的聚焦点和发力点。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群众自我管理是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 周年、习近平同志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群防群治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是枫桥创造的基层治理经验。枫桥经验作为我国基层治理的典范,提供了一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要结合新的形势推广“枫桥经验”,并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要强化自治的基础作用,健全以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治理体系,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要强化法治的保障作用,引导社会成员养成在法治轨道上保障权利、解决纷争的习惯,发挥好执法司法、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在崇法尚德、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努力使循法而行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要强化德治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乡规民约、市民公约、行业规章的权威、生活礼俗的教化,引导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平息矛盾纠纷,把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在较高的道德自觉上。

        总之,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法治成为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快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依法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权益,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四、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一支过硬的法治人才队伍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但这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重道远。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要抓住法治人才培养这项基础型、先导性工作,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发表的“5﹒3”讲话强调,法治人才培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并指出了当前在法治理论创新、学科结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法学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都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要牢固树立人才是最重要的法治资源,把创新体制机制的着眼点定位在让人才资源释放最大能量上,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要服务好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花大心血、下大力气在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治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举荐人才、造就人才,培养更多熟悉和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德法兼修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构建法学法律人才培养与交流体系。

        要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首要要求,培养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法学会所属研究会负责人的选配,法学会组织的评奖评选、课题研究、论坛研讨以及人才举荐、会员发展等工作,都要突出政治标准、强化政治把关。要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强化科学理论武装,组织各专业学科领域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阵地。要切实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和法治实务部门工作者之间的交流、联系,完善机制、搭建平台,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强化协同创新、合作研究,激发创新活力,推出更多原创性理论成果。法治人才培养要突破实践能力这个薄弱环节,继续有效参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双千计划”等,推动建立科学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要着力发挥研究会的重要平台和阵地作用,要为优秀法治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多给青年人搭台、铺路、压担子,鼓励他们承担重大研究任务、投身法治实践,创造条件使他们锻炼成长、脱颖而出,成长为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卓越法治人才。

        以上几个方面,算是对办好中国法学家论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几点希望。希望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法学家,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坚持讲法治讲政治的统一;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始终围绕中心工作,回答时代问题;一定要有服务意识,以服务人民为宗旨、以人民为中心;一定要有责任意识,培养好法治人才,打造法治中国的中坚力量。希望各级法学会、所属研究会,一定要始终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引领法学研究;一定要始终把工作放在大局中谋划和推进;一定要始终重视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同志们!

        当前我们正迎来中国法治建设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法学会抓住机遇、乘势而为、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在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智慧和力量!

        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