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3-06 来源:宣传处 责任编辑:att2014
编者按:今天出版的法制日报“两会特刊”刊发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张苏军同志的专访《普法是和平年代最大社会动员》。全文如下:
(张苏军副会长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居杨摄)
个人简介:张苏军,河南唐河县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九大代表,现任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曾任江苏省劳改局副局长,江苏省司法厅党组成员、省监狱局党委书记兼局长,江苏省司法厅厅长、党委书记,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司法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全国普法办副主任等职务。
□法制日报记者 王春
“你们中国为什么会举国家之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在中非交流项目的法律培训班上,面对非洲官员一脸费解的神情,张苏军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娓娓道来,完成了一次热烈的互动。
“如今,我国已进入‘七五’普法规划第三年,可以说,在和平年代,法治宣传教育就是最大的社会动员,每年覆盖数亿人。”张苏军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起普法成就时,神采飞扬。
从2001年起,张苏军就在司法部长期分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2009年当选中国法学会兼职副会长后,他参加法学会的活动逐年增多,对法学会的情况越加熟悉。
“中国法学会的同志都认识我,我是兼职副会长中间参加活动最多的,没有之一。”话音落下,张苏军爽朗的笑声响起。
2016年1月,张苏军从司法部正式转岗,副会长现成就有,多了一个党组成员身份,开启在中国法学会“朝九晚五”的坐班生涯。
法学会组织体系日趋完善、理论实践成果层出不穷,张苏军深受鼓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法治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前所未有。同时我们也真切感受到法学会的工作很有价值,很有分量,核心智库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13年前与中国法学会结缘
对中国法学会,张苏军确实一点也不陌生。
张苏军与中国法学会的最早结缘,可以追溯到2005年。
那时,张苏军在司法部分管法治宣传教育,大量参与中国法学会活动,与时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刘飏开展了密切的互动,共同策划了“双百”活动——“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收到了极好的反响。
张苏军不曾预想,11年后,他和刘飏一样,走出司法部,做了中国法学会的“专职”。
组织各类学术课题调研、听取各个研究会工作汇报、搭建“立法咨询会”平台、开展司法体制改革论证评估、报送重要研究成果,还有,必不可少的是穿行于各个地方,参加地方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
对于基层法学研究机构、创新型学术论坛的组织者而言,能请到中国法学会的会领导到会致辞,就视同得到了中国法学会的组织支持。对安排下来的出差任务,张苏军也尽可能不推辞,每次根据不同的主题精心准备讲稿。
在忙碌的日常中,张苏军触摸到了中国法治跳动的活跃脉搏,对外学术交流频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外法律论坛中,中国故事、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不断亮相,广泛传播。
然而,学会组织良性运转、法学研究繁荣成果斐然,并非天然形成,要开展学术研究,第一道门槛就是经费。
在王乐泉会长和中国法学会党组的积极争取下,不仅落实了学会运转专项经费,还向中央争取到了两千万元的课题研究经费。
“腰包一下子鼓了起来,服务大局的底气和能力大大提升,群团组织的独特优势也不断彰显。”张苏军用手指比划着说,每个研究会每年的工作经费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不仅保障了正常运转,有些研究会甚至还有结余。同时,课题经费一投入,如同水龙头被拧开了开关,成果“哗啦啦”地随之而出。
近两三年来,中国法学会组织了上百场立法咨询会,接受国务院法制办及各个部委的委托,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转化。
“对重要的研究成果,除了进行汇编,还向中央呈送《要报》,获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批示。”张苏军补充说,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知识产权要报,直接促成了知识产权法的修改、知识产权法院的强化建设、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制的改进。
团结600万法学法律工作者
从过去法学会一度只是省级有、市级很少、县级几乎没有,到如今,55个全国性研究会,地市级法学会基本实现全覆盖,县级法学会建成2547个,县级组织覆盖率超过90%,省级、副省级法学会所属研究会达850多个,实体性、活跃性、成效性兼具,向心力和联系度大大提高。
“因为中国法学会党组人心齐、干事氛围浓,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工作都非常投入,我作为其中一员,也一点不敢懈怠。”张苏军说,一个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学术团体,也是政法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广大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呈现出了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60万在册会员是我们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优质资源,600万法学法律工作者是我们要联系团结的群体。”张苏军打趣说。
让张苏军颇感得意的是,民法总则(草案)与中国法学会提交的专家建议稿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契合。
“这汇集了来自全国的力量。”张苏军透露,中国法学会为此专门成立了重点课题领导小组及多个分课题,不仅汇总了北京高校的权威专家提出的很多建议,而且还广泛吸纳了全国法学家、法律实务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说起如今仍持续推进的“双百”活动,张苏军津津乐道:
一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法治思想为重大宣讲主题,以宪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为重点宣讲专题,为省区市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推荐授课专家,开展师资培训,提升“关键少数”依法行政水平,促进法治政府建设。
二来,发挥各市县法学会作用,依托各地会员开展菜单式法律服务,向街道、乡、镇和村、社区延伸,宣传法律、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令张苏军欣慰的是,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听报告,多的年份,甚至有数十亿人次获得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
从技术向法律实务型转变
张苏军是恢复高考后的“1977级”,大学学的是工科。1982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江苏省湾山煤矿水泥厂,当起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员。
“这个水泥厂其实就是劳改队,我从刚开始管生产到管改造,一步步向法律实务型转变。”张苏军告诉记者。
在此期间,张苏军爱学习、爱研究、爱拼搏的性格不断展露。
很快,张苏军就因为突出的工作表现,从大队长提拔到副监狱长,32岁,他就当上了监狱长。为了适应教育改造工作需要,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他利用休息时间去学习充电,研修了法学、经济学双硕士。
从江苏省司法厅厅长到司法部政治部主任、副部长,张苏军在司法部工作了15年,见证了中国法治变迁的进程,最让他震撼的还是时隔四十年后重启的特赦制度,他参与了制度启动执行的全过程。
张苏军感慨地说,“2015年,习近平主席发布特赦令,对四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将宪法既有的特色条款激活,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维护宪法权威、注重宪法实施、实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魄力和担当”。
这次,在浙江代表团当选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张苏军感慨,这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在张苏军看来,“浙江不仅是革命红船的启航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还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先行地,尤其今年还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可以通过与浙江代表深入交流,更好探索基层依法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采访最后,张苏军还对青年法学法律工作者深情寄语:“你们生逢其时,遇到了法治黄金时代,中国正逐渐走向国际舞台中央,希望你们拓展国际视野,潜心学术研究,将所学服务于法治建设,为在国际舞台上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作出更大贡献!”
(转载时个别内容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