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法学人物 》法界资讯 》人物在线
王铁崖:国际法生涯七十二载

时间:2015-05-19   来源:法制网  责任编辑:admin

 

  林海

  1997年5月20日,84岁的王铁崖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当选为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任期4年。同年11月11日,年届耄耋的王铁崖赴海牙任职。和多年前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法时一样,他的勤奋敬业令周围的同道们钦佩不已。在他长达72年的国际法研究与工作中,这种状态仿佛已经成了常态。

  战乱时代初蒙国际法

  王铁崖1913年7月出生于福建福州。其父王寿昌曾留学法国,当时学习的就是法律。王寿昌l882年学成回国后,曾与友人、著名翻译家林纾合作翻译了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王寿昌还出任过外交部驻福建省交涉特派员,不幸的是他因体弱多病,英年早逝。

  但父亲对王铁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父亲在办公室和日本领事激烈争执的场景,让幼年王铁崖对于国际局势有了直观的印象。堂兄出使比利时担任公使,归来后与父亲讨论国际常设法院有关中比不平等条约的案件,构成了王铁崖关于国际法的启蒙印象。l7岁时他对国际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生再没有离开这个领域。1931年,王铁崖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政治系,两年后以优异成绩升入研究生院,将国际法学选定为自己专攻的术业。1936年,王铁崖以论述租借地问题的论文通过答辩。这篇论文以条约为依据,从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结合的角度,研究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中的一个具体环节———租借地,这是中国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早期力作之一。

  1936年,王铁崖通过了中美庚款留学考试,次年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继续攻读国际学,师从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劳特派特教授。第一次见面,劳特派特教授大惑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么多的中国留学生都希望搞条约研究呢?”24岁的王铁崖从容答道:“中国多年来受不平等条约的压迫,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呼声;中国青年学者研究条约问题,就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教授听了大为动容。

  贫困中完成两部著作

  1939年夏,世界大战一触即发,满怀报国热忱的他,忍痛放弃学位返国。暂设于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邀请他去任教,王铁崖从此开始了他的国际法讲学生涯。这一年,他27岁。

  抗战时期的四川,物价飞涨,已是教授的王铁崖生活仍很窘迫。然而,这并没有使他放弃对国际法学的无尽追求。他的学生、后来担任过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端木正回忆说:“我记得王铁崖老师1941年住在乐山一间自租的旧式房子里,卧室、书房、会客室兼用,同学来多了就只能有坐有站,但老师照样讲学论道!”后来,王铁崖转赴设在重庆的中央大学任教,生活仍然困苦异常,1942年结婚后,竟经常举债度日,但他仍然完成了《新约研究》和《战争与条约》两部著作。在当时国际法著作稀少的情况下,这两部书的出版,无疑是十分宝贵的。耕耘不懈促进国际法学发展

  1946年秋,王铁崖应邀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先任政治系主任,后到法律系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政治系、法律系均被取消,王铁崖应历史系主任翦伯赞之邀,到历史系任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讲授国际关系史,并完成了一部重要的编著《中外旧约章汇编》,它收集了自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到1949年间中国同外国所签订的1182件条约。直到今天,这部凝结了王铁崖十几年心血的条约汇编,仍是研究中国历史、中国外交史和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必备参考资料。

  1954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恢复,王铁崖重返法律系,任国际法教研室主任。而当他满腔热忱,准备在学术领域大有作为之时,1957年的“反右”运动开始,他被错划为右派。虽然身处逆境,他仍怀着对国际法的热爱,编辑了《海洋法资料汇编》,并与另一位福州籍著名国际法学者陈体强先生合译了《海上国际法》。1964年他刚刚“右派摘帽”恢复教研工作不久,又因“文革”爆发,陷入挨批斗和劳改的逆境。不过,一旦看管稍微松懈,他又与陈体强先生合译了经典性的国际法世界名著———《奥本海国际法》(第八版)。

  1978年法学教育得以恢复,国际法学也开始出现生机。王铁崖不顾自己年事渐高,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国际法事业奔走操劳。在短短数年间,王铁崖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首创了本科国际法专业,并在全国率先招收硕士研究生。几经耕耘,北京大学成了中国首屈一指的国际法学教学与科研基地。1980年,他参与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法学会,创办中国第一个国际法学术刊物《中国国际法年刊》。他的不懈努力,使得国际法学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普及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国际法的重要作用。

  耄耋之年莅海牙

  王铁崖的学术造诣获得了国际学界的承认与尊敬。1989年,他被海牙国际法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于l989年为该院夏季讲习班讲课,演讲题目是“国际法与中国:历史与当代”。讲稿收入当年出版的《海牙国际法讲演集》,这是国际法领域最具权威的参考文献,王铁崖是中国唯一获聘的国际法学者。

  1997年后,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举行的第二届大法官就职仪式上,84岁高龄的王铁崖鹤发童颜、神采奕奕,格外引人注目。此前,在160多个国家代表参加的选举大会上,他以123票名列第一,这是对他在国际法领域辛勤耕耘60载所付出的心血的回报。他动情地说:“这是因为在当今国际事务中,中国的影响和作用不可替代。”任职期间,王铁崖每天都要分析、翻阅厚厚的卷宗,丝毫不敢懈怠。“别人可以从我身上看到中国学者的风貌,我要为国家争口气!”王铁崖曾感慨,“不容易,这个工作不容易。人家都看着你中国人怎么办呢。人家都认为你中国法律比较落后,人家要看你中国人的法律功底到底怎么样。”他的勤奋、严谨和敬业,赢得了同行们的敬重。美国一位法官说:“认识了王先生,我才真正了解了中国的法学研究和研究人才。”

  这样一位国际法学界的“常青树”,几乎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中。2003年1月12日下午2时20分,他的72年国际法工作走到了终点。他的学生、一位法学教授说:“作为中国国际法学界的一面旗帜,王铁崖代表了一个时代。”王铁崖的学术血脉也撑起了中国国际法学界的大半江山。这种学术与精神的传承,堪称一段佳话。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史学博士)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