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页 》要闻 》时政要闻
【“枫桥经验”新亮点】跨越五十五载 枫桥经验之树常青

时间:2018-04-27   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fml

  2018年的春天,东风送暖,春意融融。

  在这个春天,《法制日报》用17天,不间断地向读者讲述一个叫“枫桥经验”的故事。为了讲好这个故事,以法制日报总编辑为组长,集合了报社十余名精干记者,从枫桥经验的诞生地枫桥镇出发,踏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记录了每一次发现与感动,激发了一次次思考和感悟。

  前所未有的投入与专注,前所未有的用心与真诚,前所未有的思索与领悟,只因为“枫桥经验”这个题目值得我们去付出。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更是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基础毫无疑问是基层治理。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忘不了在不久前结束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心念念之的事情就是基层治理,他与人大代表交流最多也是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抓手在哪里呢?

  “枫桥经验”走来,带着泥土的芬芳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唯有生活和实践才构成今人理论创新的根本性前提。——歌德

  回首新中国的历史,基层社会治理从来没有现成的理论可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枫桥经验”也是如此,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着泥土的气息,反映着真实的生活,表达着现实的需要。

  1963年,被很多研究者认定为是“枫桥经验”诞生之年,所以“枫桥经验”诞生之始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地富反坏“四类分子”是当年的枫桥镇,也是当年全国要解决的一大“治理”难题。文斗还是武斗,是逮捕一批还是教育一批?这个现在看来并不复杂的问题,在当年的枫桥镇却引发了一场思想大碰撞。

  枫桥镇的群众最终选择了以发动群众、教育说理的方式改造“四类分子”,这种选择无疑具有历史性的意义。“‘武斗’斗皮肉,外焦里不熟;文斗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才能斗倒敌人。”这是当年枫桥镇干部群众的共识,而其中所蕴含的群众工作理念和后来总结提炼出的善治理念,也成为“枫桥经验”流传数十载依然长盛常青的内在基因。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当年枫桥镇7个公社在整个运动期间没有出现打人的现象,更没有捕人的情况,这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实属罕见。

  1963年10月下旬,枫桥镇的做法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这就叫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并要求好好总结枫桥的经验。11月上旬,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作队和诸暨县委共同署名的《诸暨县枫桥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开展对敌斗争的经验》一文中,“枫桥经验”诞生了,其核心就是少捕人、矛盾不上交,依靠群众,以说理斗争的形式把绝大多数“四类分子”改造成新人。

  从历史的高度回顾“枫桥经验”的诞生,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枫桥经验”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

  五十五年的岁月长河,曾经诞生过很多“理论”,也产生过很多“经验”,但大多都如昙花一现,很快就零落成尘,随风而去了。唯有“枫桥经验”如同一棵常青之树,历经岁月的考验,时间的磨砺,不但没有褪去光芒,反而更证明了它独特的社会治理价值和意义。

 

  “枫桥经验”成长,时间证明其伟大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经过了那个特殊的年代,“枫桥经验”不但没有尘封,反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不断注入新的内容,焕发新的活力,绽放新的光彩。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国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主题和时代背景,也是摆在全党和各级各地政法机关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这个时期,“枫桥经验”再次准确回答了时代之问。

  1985年11月,浙江省公安厅在诸暨县召开违法人员排查管理现场会,总结了枫桥区前五年把预防、打击犯罪同教育、挽救违法行为人员结合起来的经验。

  1991年1月,当时的国务委员王芳到诸暨考察“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提出要“充分依靠基层和广大群众维护社会治安,就是走中国式的公安工作道路”。

  1998年8月,浙江省公安厅、绍兴市委、诸暨市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在枫桥蹲点调查40多天,形成《预防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稳定——“枫桥经验”新发展》的调查报告,总结了枫桥地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四前”工作法,即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要求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2003年11月,纪念“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在诸暨召开,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2010年6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确定诸暨市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重点推进基层基础、公共服务、社会法治、民生福祉、社会环境五大建设。是年10月,“枫桥经验”被评为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特别贡献奖。

  2012年3月,习近平在听取参加全国人代会的浙江代表团汇报后指出,浙江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模式、“大调解”工作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做法,集中体现了服务群众的理念。在新的一年,要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平安创建。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主题下,面对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枫桥经验”与时俱进,一方面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要务,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作为切入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抓早、抓小就地化解的原则,努力做到组织群众减少矛盾、依靠群众化解矛盾、服务群众预防矛盾。

  唯有时间能证明伟大。改革开放新时期赋予了“枫桥经验”新的内涵和新的时代特征,使“枫桥经验”成为我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不倒的旗帜。

 

  “枫桥经验”创新,勇立时代潮头

  太平之世无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无所尊,所尊贵者工之创新器而已。——康有为

  五十五年,新中国跨越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五十五年,岁月未减,“枫桥经验”颜色依旧。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又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呢?这是《法制日报》记者这次走遍浙江想要找寻的答案。

  网格化管理:这是最贴近“枫桥经验”精神的一种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以网格员为核心,切实形成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基层社会治理新形态;以网格员的工作为基点,真正实现了源头治理、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社会治理目标。当然,网格化管理并不是在简单还原上世纪60年代的“枫桥经验”,它是党的群众路线与新时代新要求的完美结合。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这是依法治国背景下“枫桥经验”的新内涵。从桐乡的“三治”,到余村的绿水青山,再到衢江大调解、宁波化解医患纠纷,各地的“枫桥经验”新亮点无不包含着法治元素,体现着法治治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为矛盾纠纷处理提供了基础和保障。毫无疑问,注入了法治精神的“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风采。

  基层社会治理数据化、智能化:这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形式。从互联网之都——杭州,到来了就会记住“你”的桐乡,再到实现社会治理物联网的温州,新时代“枫桥经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你,得数据者得天下。在这个数据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时代,以“传统+科技”的手段,把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管理广泛深入地运用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无疑为“枫桥经验”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助力它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五十五年风流云散,五十五年沧海桑田,“枫桥经验”已经从当年的“斗争经验”,华丽转身为今天的融入了时代理念与时代元素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中的一支奇兵。

 

  “枫桥经验”发展,形在变而魂不变

  世界万物,唯变不变。——《易经》

  回首“枫桥经验”五十五年的历史,我们看到,55年来,“枫桥经验”始终在变。这种变源自于其体现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枫桥经验”。无论是在最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后来的改革开放时期,抑或是在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语境中,创新始终都是“枫桥经验”的活力之本、力量之源。

  55年来,“枫桥经验”始终不变。不变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善于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灵魂。1963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枫桥经验”时说,“依靠人民群众是个好办法”。此后,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如何调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始终都是“枫桥经验”的灵魂。

  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内核,在变与不变的选择与判断中,“枫桥经验”创造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奇迹。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五十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可以说,是毛泽东思想催生了“枫桥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发展了新时代“枫桥经验”。

 

  结语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人物叫安泰,他是大地之子,只要他始终脚踏实地,就会拥有无穷的力量。

  为什么五十五年的“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历久弥坚,经过近一个月的采访与报道,我们终于可以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具备了这两个要素的“枫桥经验”,就像一棵深深植根于泥土中的大树,永远都郁郁葱葱,生机无限。

 

  编后

  繁花四月,《法制日报》赴浙江采访组深入十余地市,探寻“枫桥经验”历经五十五载枝繁叶茂魅力所在、见证“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出的蓬勃生机。

  一路行、一路问、一路听、一路思。原来,“枫桥经验”常青的秘诀就在眼前,它融入于群众笑容中、镶嵌于安定祥和间。

  这个秘诀便是:根植群众路线的沃土,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

  依靠群众、为了群众。55年间,“枫桥经验”将自己的根系深植群众路线的沃土,初心不改。

  从诸暨枫桥镇的“红枫义警”,到桐乡高桥镇的百姓参政团;从安吉余村的“两山”议事会,到台州的“蓝马甲”;从杭州上城区的“亲民尚和图”,到温州的“专职网格员”。种种新鲜事背后,都有一个老传统,那就是,依靠群众,群防群治,预防纠纷,化解矛盾。

  适应变化、创新载体。55年间,“枫桥经验”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积极运用科技创新手段,适应矛盾新变化、回应时代新需求。

  从互联网之都的网络纠纷调处,到桐庐的智慧治理中心;从鱼山的“连队+科技”,到台州的“四大平台”;从松阳的电子民情地图,到温州的“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种种社会治理“黑科技”背后,都有一个新趋势,那就是,用“互联网+”新思维解决网络时代新问题。

  新时代,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指引下,“枫桥经验”深植群众路线的根系将更加发达;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枫桥经验”创新的枝叶将更加茂盛。

  本报新时代“枫桥经验”新亮点系列报道到今天虽告一段落,但是,对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探索还将继续。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