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要闻 》时政要闻
第二届全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成功举行

时间:2015-05-18   来源:北大法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5月10日,第二届全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凯原楼学术报告厅顺利举办。来自全国各地法学院校的一线教师或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本届论坛的核心议题为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涉及法学硕士的培养、法学博士的培养及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三方面内容。此外,学术型硕士的定位、硕士两年制学制、实务与学术之间的平衡等其他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相关的议题也得到了充分研讨。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雳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严纯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的主要形式为主题发言、评议以及自由讨论。

  第一单元关于法学硕士培养的研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车浩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在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做了知识论和方法论训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知识的传授为博士生提供生源,而方法论的训练则有助于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时延安教授就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定位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应当将教育中的基础性问题弄清楚,再找出可行方案,并指出要注重法学研究生的学术性和实务性。南京大学法学院宋晓教授对法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进行发言。他指出,法学硕士的学术与实务存在不小的冲突,学术期望与就业不一致,并提出宽口径的学术训练这一解决途径。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苏号朋教授就法学硕士的发展前景和面临挑战发言。他同样承认法学硕士的学术型定位和学生职业取向之间存在矛盾,还提出了培养过程的学术性和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并建议在现有教育框架下做出改变。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杨忠孝教授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出发,对理论法学和应用法学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社会的要求是多层次的,法学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完全可以多样化。西北政法大学法学院王健教授高度赞扬了本次论坛的意义,并从硕士点和博士点和区域结构规模布局这一视角出发,就教育模式、培养目标的类型化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石经海教授则认为,一个合格的学术研究生的基本素养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独立研究能力,一个实务上的精英则需要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调研写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黎江虹教授则对硕士教育的问题和改进方法发表了简要阐述。他表示,可以就硕博学位的基本要求形成更具体的人才培养标准,加强法学硕士的宣传力度,提高本学科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在评议环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吴用教授就学术型硕士升博的比例、学制的改革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中山大学法学院任强教授则指出,中山大学也面临两年制学制和生源的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陈若英副教授则认为,法学院应当帮助学生应对就业市场,从本质的思想上进行教育,保留法律的基本尊严。在自由讨论环节,海南大学法学院叶英萍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蔡立东教授、南开大学法学院左海聪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周江洪老师等就生源、学制、就业和学习、论文训练等问题进行发言探讨,互动氛围热烈。

  第二单元是关于法学博士的培养研讨。北京大学法学院杨明教授主持。在主题发言环节,北京大学傅郁林教授介绍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在法学博士培养方面富有特色的导师组制度以及论文讲评制度,在会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复旦大学王伟教授回顾了北京大学法学院对我国法学博士发展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并为与会人员介绍了近年来复旦法学院在法学博士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厦门大学何丽新教授较详细地说明了近年来厦门大学法学院的改革举措,并且指出改革面临的困难。吉林大学蔡立东教授指出法学本科、硕士、博士阶段教育的区别,要求必须重视导师在培养法学博士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政法大学萧宝兴教授也详细陈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改革措施以及成就,介绍了其拔尖方案、提供国际化竞争力措施以及在读博士生挂职锻炼的做法。清华大学的张建伟教授就博士生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博士生无淘汰率等现象提出自己的担忧。各位主题发言者的陈述,使与会嘉宾大大了解了不同学校在法学博士培养方面的特点,也了解了目前我国法学博士培养的基本现状以及遇到的困难。在评议环节,南开大学左聪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熊跃敏教授、上海财经大学葛伟军教授、北京大学楼建波教授对主题发言环节的观点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各自学校法学院的现状进行了交流,对申请审核制度的实施推广问题、研究经费问题、论文写作以及查重问题、国际竞争力问题、博士生挂职锻炼问题、课程设置与否的问题等焦点问题进行了积极发言讨论,现场情况十分热烈。在自由讨论时间,来自西南政法大学以及华东政法大学的老师就各自学校的现状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是否要对博士生设置课程,导师具体要如何指导学生、怎样评价导师是否尽到职责、如何招收筛选到适合具体领域的学生并能保持其学习热情、如何应对导师对学生要求过于宽松至于导致博士生质量不高等问题,来自北京大学及厦门大学的老师给予了解答。  

       第三单元是关于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问题的讨论,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郭雳主持本单元。在主题发言环节,烟台大学法学院范李瑛教授就法学硕士论文的质量问题提出担忧,并介绍了烟台大学为打破僵局而采取的激励措施。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白建军从实证主义出发,强调了大数据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批评了研究生论文中对经验、事实的分析与研究的缺失。在随后的评议环节,浙江大学周江洪老师 、山东大学刘加良老师、上海交通大学高薇老师、北京大学凌斌老师对上述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闭幕式上,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潘剑锋进行了总结发言。潘书记就对法学教育高端论坛的传承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与会教师的出席表示了感谢。他表示,教学是大学之本,法学教育者应该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我们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同时,他强调了端正教学风气的重要性,并重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态度提出要求。最后,潘书记郑重宣读了由与会高校共同签署的论坛共识。共识表示,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是同步的,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加强;各高校应当将法学研究生培养的科学模式探索作为研究生培养活动的重要任务,积极转变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方式;各高校将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法学人才以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实现共同的理想。实现中国由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是我们中国法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通过培养更多更好的法学人才以推进中国法治进程,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实现我们的理想而努力,而奋斗!

  本届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整场论坛与会者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开放的心态交流各自经验,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寻找法学硕士的培养方法。在各高校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届论坛形成了当前关于中国法学硕士教育的基本共识。

附:第二届全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会议共识

  2015年5月9日,第二届“全国法学教育高端论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顺利召开。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法学教育,探索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教学改革路径,来自全国25所知名法学院校主管教学工作的领导和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授共计六十余人,以“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为主题,围绕着法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论文写作等三个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与会代表在充分沟通、交流和分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共识: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是同步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法学研究生教育走过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已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随着创新型国家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学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同时,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紧迫性也更加突出。近年来,各个法学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法治建设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尊重人才培养的规律,关注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需求,坚持法学院校在法学人才培养过程 中的中心地位和引导作用。根据法学学科特点,针对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等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制度体系,不断进行制度和方式方法创新,研究适合学科特点和法治要求的管理制度、配套政策和操作方法,为建立健全法学研究生培养的长效机制提供规范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得教师和学生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方式、程序和目标都有稳定明确的预期,最大程度地降低个案解决的成本,形成依规范、依制度培养的法学研究生培养特色。

  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当下的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得到加强。我国法学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是多层次的,既肩负着培养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也承担着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则是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的共通手段。对于研究型、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而言,论文写作能力是展开学术创新的前提,也是评价学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对于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而言,论文写作是检验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增强问题意识,训练学生面向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因此,进一步加强研 究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目前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有必要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论文写作、文献检索、法学方法论等方面的课程,提高研究生论文写 作和发表的要求,加大研究生写作训练的强度。

  积极探索法学研究生培养的科学模式,是各院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活动的重要任务。各院校应当积极转变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方式,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制度障碍和思想障碍,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面向社会、更加开放的法学研究生培养的科学模式。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各院校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均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在改革过程中走过弯路,有过教训。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摸索人才培养的规律,实现研究生培养的科学化,是各个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也是举办本届论坛,提供交流平台的意义所在。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