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页 》讲话文件 》领导讲话
张苏军副会长在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时间:2016-07-18   来源: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  责任编辑:xzw

在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

暨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张苏军

(2016年7月16日,湖北武汉)

 

尊敬的蔡守秋教授,各位会议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201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我谨代表中国法学会,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环境资源法学理论与实务界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今年我国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汛情,前段时间武汉全市刚刚遭遇了极强暴雨和大范围渍水,武汉大学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保障本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会议的主办方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和武汉大学、承办方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向你们表示衷心的谢意!

  暴雨带给我们的既是考验,也是一张问卷。如何通过法治建设推进环境治理、资源保护,减少气候环境变化造成的不利影响,保障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我们环境资源法学专家学者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高度融合到“十三五规划”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层面,绿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环境治理领域,《决定》重申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强调应“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必将为我国的环境资源法治发展带来积极深远的意义。只有坚持绿色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资源法治面临着加强环境治理和促进绿色增长的双重历史使命。希望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勇于承担重任,努力推动我国环境资源法治化进程,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十三五”期间,政府在环保方面的重点工作是展开大气、水和土壤污染的防治,包括全面实施“土十条”、落实“大气十条”情况的考核,深化水污染防治等,不断适应和促进新形势下环境法治的需求、完善和发展。这对于我们广大环境资源法学法律工作者来说,既是宝贵难得的战略性历史机遇,同时又是严峻艰难的挑战和考验。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面临着更为繁重的研究任务和更高的工作要求。研究会在以蔡守秋教授为会长的常务理事会的领导下,自成立以来,一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各位会员积极参与立法研究,投身于《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土壤环境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的立法、修法工作,按照十八大报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法治保障的研究。

  本届年会以“新形势下环境法的发展与完善”为主题,围绕《水污染防治法》的修订这一研讨核心,紧跟形势,紧贴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2015年4月16日,被誉为中国“史上最强行动计划”的“水十条”,提出“海陆一体,地上、地下一体,工业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染一起治理”的科学防治方案。“水十条”的出台不仅是对我国所面临的水生态环境危机的法治回应,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全链条治水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立法的指引和健全法制的保障,针对“排污许可制度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难点问题,需要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本次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位环境法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就环境法发展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实现思想的碰撞,相信一定会涌现出很多富有价值的成果。

  同志们,我国的环境资源法治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成绩是巨大的,但是总体上看还是处于起始初创阶段,问题和困难大量存在,任务依然艰巨繁重,还有很多复杂重大的难题需要研究解决,还有很多战略举措需要落实到位,还有很长的路程需要开拓探索。一是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仍然非常严重,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局部恶化;二是我国环境法律的体系化、实用性、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环境资源领域的全球治理需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提供环境资源法治的中国方案。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为环境法治的建设献计献策,添砖加瓦!我希望参加此次会议的各位同志能够进行更加深入、踏实、“接地气”的研究,多讨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讨论深入、透彻,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繁荣法学研究、推进环境资源法治建设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更大成绩!

  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