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28 来源: 责任编辑:att2014
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城市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市和全国“六五”普法先进城市。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把科技城打造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为国家趟出一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子。践行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需要坚强的法治保障。为此,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法治建设贯穿到绵阳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支持法学会发挥法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引领、参与社会治理的法治智库和联系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在此过程中,在中国法学会和省法学会的指导下,市法学会着力在“实体化、实战化”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县级法学会“怎么建”、建起来“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作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和尝试。
一、规范建设、夯实基础,做实基层法学会
坚持抓规范、打基础、强机制,9个县(市、区)法学会全部建立,法学会党组全面建成,初步实现了基层法学会高效顺畅运转。
(一)抢抓改革机遇,建设有机构编制的基层法学会。2016年11月,成立了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组织、编办、财政、人社和市法学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法学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实体化”建设工作;抓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契机,市级6部门制发县级法学会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对职能职责、组织建设、工作推进等提出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同步出台落实文件。2016年底,市县两级法学会全面实现了机构、编制、人员、场所、经费“五有”目标,配备在编专职人员29名。
(二)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党对法学会的领导。加强法学会党建工作,是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法学会履行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主动向市委汇报,明确了法学会党组加强法学法律工作者思想政治引领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党建工作职能定位。按照“同步启动、重点推进、全面建成”的总要求,市、县两级党委先后出台文件,全部批准设立了法学会党组。
(三)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信息化手段应用能力。按照县级法学会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法委代管,会长负责并具体领导,县级法学会机关均建立“一长三部”,即专职秘书长、信息部、事务部、联络部,负责学会日常事务;完善制度,深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能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提升工作交流、信息传送和研判效率。
二、找准定位、靠前站位,搭建法学会三级平台
市、县两级法学会立足“助推公务人员法治思维形成、给力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养成、服务地方法治秩序建设”,坚持“不与基层争资源、不和部门争职能、不在‘窗口’争平台”的思路,突出“会员分布广、专业优势突出、群众基础厚重”的特点,在县、乡、村全面建成法律诊所、法律服务站、法律服务室“三级平台”,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一)“嵌入式”参与,找准定位不越位。将法学会工作镶嵌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在县(市、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乡镇(街道)综治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分别建立工作平台,由所在地的法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主导,分别牵头“三级平台”工作,上级平台对下级平台工作进行指导。
(二)“接地气”服务,主动靠前有作为。按照政法、综治、维稳、信访等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侧重点,“三级平台”靠前站位,主动融通综治、矛盾调解、信访、“两所一庭”、“五老人员”、志愿者等综合力量,通过“坐诊、出诊、会诊”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为基层党政涉法事务提供专业意见建议。
(三)“常态化”运行,职能发挥可持续。“三级平台”在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下,以“法律服务专家库”为支撑,以“智能法律服务平台”为补充,实现服务工作的便利性和公信力不断提升。通过“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将经费保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作用发挥长效运转。
三、发挥职能、精准服务,基层法学会作用凸显
“三级平台”开展建设以来,除县一级全面建成外,140个乡镇(街道)、992个村(社区)建立了工作平台,参谋辅政服务中心工作、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作用日益凸显。
(一)建言党政,“法治智库”的参谋作用得以发挥。通过智能平台大数据分析及时提供动态的法治舆情;围绕征地拆迁等20余个主题召开研讨会,提出110余条对策建议;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绵阳探索”等重点课题调研,得到上级表彰和领导肯定性批示;为“科技城法治示范区”建设评估考核和地方立法工作提供第三方服务;聚焦“关键少数”,推动“双百”法治宣讲进入各级党委中心学习组,推动“会前学法”进入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及部门(党委)党组会议。
(二)融通各方,“化解疑难”的黏合作用明显体现。法学会以第三方身份参与,以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建议为着力点,利用专业优势为283件重大、复杂、疑难案(事)件提供了妥善的解决方案,被相关部门采纳和运用,为问题的稳控化解发挥了独有作用。各级各部门对法学会的认同度逐步提升,交办、移送、请求提供专家服务的数量不断增加。
(三)贴近群众,“精准服务”的引导作用逐步显现。建设“智能法律服务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在社区配套安装法律机器人,生动直观地服务基层群众,让老百姓有尊严地享受法律服务。全市法学会参与复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57件,参与重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195次,提供法律咨询2684人次,举办法治培训138期,努力增强老百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
(四)凝聚会员,“有所作为”的平台作用不断延伸。组织会员参加全国性、区域性法治论坛19次,围绕法治建设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征文近500篇,80余篇获奖;会同市依法治市办、市社科联、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为会员交流创设平台;充分利用“三级平台”,为会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专业优势提供舞台;通过与全国知名高校联办法治培训班、组织学习考察、办好“会员之家”、建好会员阅览室、办活“茶话法治”等方式,进一步增强法学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全市现有团体会员395个,个人会员1691人,其中“五老人员”8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