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位置: 首页 》法学人物 》法界资讯 》人物在线
追忆魏振瀛教授:道立国坚 自显光华——为中国民法典奋斗一生的学者

时间:2018-02-08   来源:北京大学法学院  责任编辑:fml

   2017年3月8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中国编纂民法典的“第一步”已经迈出。

  在北京市海淀区苏州街的一幢居民楼里,刚过完80岁生日的李瑞珍老人,打开家中电视,收看两会新闻。

  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李瑞珍的丈夫——中国著名法学家魏振瀛因病去世。这位为中国民法典编纂奋斗一生的学者,未能看到今天的这一幕。“再过不到一个月就清明节了,我希望去祭拜时,可以告诉他一声。”李瑞珍轻轻地说。

  李瑞珍翻出一张密密麻麻写满文字的手稿,这是魏振瀛生前的一篇论文提纲,提纲中写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法总则”。(新华社记者李亚彪摄)

  

为民法典奋斗一生的学者

  “敬爱的魏振瀛老师,今天上午7点45分走了。魏老师为当代中国民法学的重建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在病榻上的三个月中,他念兹在兹的仍然是民法典……”面对记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葛云松打开手机,翻出了2016年9月5日那天发出的微信,一脸往事如烟。

  1933年出生的魏振瀛是河北省威县人,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担任过教授,长期致力于民法领域研究。他一生参与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是新时期中国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2012年,中国法学会授予魏振瀛教授“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起草过民法,魏振瀛参与了民法通则草案的起草。“民法通则的诞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系统的民事立法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民法典起草,魏振瀛再入起草组。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编纂民法典。魏振瀛已是耄耋之年,仍积极献言。

  魏振瀛生前在一次民法典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北京大学法学院提供)

  “直到弥留之际,先生惦念的都是民法典。进入重症监护室前,他说话就已非常困难。每次去探望,他谈的全是民法典,讲话困难,他就让我们多谈。”魏振瀛的学生、参与民法典编纂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轶说,“先生听得很认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王轶最后一次去看望魏振瀛时说:“魏老师,您要坚持住,坚持到民法典出台!”魏振瀛艰难地点点头,紧紧攥住王轶的手,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走出病房,王轶的眼泪也夺眶而出。

  “今天民法总则(草案)上会审议,我很激动。如果魏老师在的话,他肯定很想去参加审议,哪怕听一听。他一直在等这一天,他曾希望自己可以等到这一天。”在病床前陪着魏振瀛走完最后日子的李瑞珍说。制定出中国人自己的民法典,是魏振瀛毕生的心愿。

 

“拜小学生为师”的“民法先生”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陈明楼一楼的离退休教工休息室,标着魏振瀛名字的报箱出现在最高一排。“这里的报箱设置是按身高设立的,魏老师个子高,因此就在最上一排。”工作人员说。

  魏振瀛的同事和学生都记得,这位身高近1米8的老人腰板笔直。他常常下班很晚才回家,行走院中,像一支挺立的标枪,银发在夕阳中散发着光泽。

  “为了钻研民法,为了学科建设,为了培养学生,他常常忘了自己。”李瑞珍说。上世纪60年代初,祖籍广东梅州的李瑞珍,作为从印尼归国的华侨,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经介绍认识了留校任教的魏振瀛。她记得,结婚当天,魏振瀛就跑到学生那里去了,很晚才回来。

  魏振瀛担任北京大学法律系主任时,常常把学生带到家中。晚上加班时,李瑞珍给他准备的点心、鸡蛋,都被他拿到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潘剑锋说,魏振瀛对学生很严格,也很亲切。他只喜欢谈民法,甚至不耻下问,面对学生,也常常言必称“请教”。

  “20多年前,我有一次碰见魏老师,他表扬了我在报纸上发的一篇豆腐块文章,勉励我继续加油。”潘剑锋说,“那时魏老师已是法学大家,我刚刚参加工作,这一鼓励让我很长时间都热血沸腾。”

  由于多次参与立法工作,加之重视教学,还长期兼任行政管理工作,魏振瀛著书立作不太多。退休后,他才开始把自己的研讨诉诸文字。为方便写作,他开始自学电脑。

  “他原来写材料都让我来誊抄,从不麻烦别人。没想到快70岁了,竟然把电脑学会了,而且打字很快,让我很惊讶!”李瑞珍记得,有的学生带着刚上小学的孩子来看望魏振瀛时,魏振瀛就对孩子说:“小朋友,你会用电脑吗?如果会的话,你现在就是我的老师,快来教教我!”

  李瑞珍说,魏振瀛有自己的原则,凡写书或搞研究,必定亲自执笔。他一直坚持:出书要思考成熟,质量为要,绝不可应付,否则宁可不出。

上世纪80年代初,魏振瀛在家中笔耕不辍(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北京大学法学院提供)

 

道立国坚 自显光华

  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很多师生眼里,魏振瀛并没有走,他的很多基因正在一代又一代后辈身上不断继承、播撒。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一有时间就到校图书馆看书、学习。据他讲,这都是自己在当年上学时,从魏振瀛身上学到的。他当时已名满学界,但仍然坚持到图书馆看书、学习。

  法学院老师有着“上课大于天”的传统,这里面凝聚了魏振瀛的信条和身体力行。魏振瀛备课很认真,同时非常注重仪表。“他从不穿名贵衣服,但衣着干净、朴素、利落。他对每一节课都极为重视,都当成了天大的事。”李瑞珍说。

  就在魏振瀛去世当天,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立新恰逢新学期第一节课。杨立新并没有去送别恩师,而是忍住不哭出来,在课堂上把这节课完整地讲完。他在悼文中这样写道:“魏老师,您不会怪我吧……这正是您平日的教诲,让我们作为教师,永远都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按照计划,全部民法典的编纂工作预计于2020年完成,这个时刻,恰恰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前夕。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民法典编纂,离不开为民法典编纂奠基的前辈们!”葛云松说。

  1904年,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开启中国近现代大学法律专门教育的先河。在北京大学法学院院史馆里,校友吴良健撰写的院史铭挂在墙上。在近百字的铭文中,“缘法求道 道立国坚”八个字,让记者印象深刻。要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快走向世界,必须迈出民法典的编纂这一步。

  李瑞珍翻出一张密密麻麻写满文字的手稿,这是魏振瀛的一篇论文提纲,提纲中的第一句话写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法总则”。这句话也是“魏振瀛们”潜心追求一生的课题。

  一代代中国学者在外国法的浩渺烟波中,他们不希望迷失自己,他们看到了自己脚下的泥土。烟雾总会散去,即便具象不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法理论和民法理念,必将因为执着而自显光华。

  步出院史馆,大院里种着两株玉兰花,一白一粉,花朵正努力顶破萼片,含苞待绽。这一天,是2017年3月8日。

  “玉兰是高洁的象征。”同样修民法专业的院史馆负责人李媛媛说,“每年三月份,这两棵树都会开花,香气会暗暗地,飘得很远……”(采写记者:李亚彪 高洁 潘林青 陈晨 王成)

 

 

 

 

记者手记:潜心研究的极致人生没有遗憾——记民法学者魏振瀛

来源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高洁)

  北京时间8日16时,正在夏威夷大学访学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通过微信告诉记者,他存有一段宝贵的录音,是病榻上的魏振瀛老师跟他最后一次长谈的声音,谈论的正是民法典。

  我国的民法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魏振瀛是中国民法学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王成老师的导师。

  王成老师回忆说,那天是2016年6月4日,也许是导师感觉到自己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所以特意嘱托师母把他和另一位学生王轶教授叫到医院,大约半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明显感受到受疾病折磨的魏老师连说话都有些吃力了。

    “然而说到民法典的话题,他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我感觉又看到了在讲台上那个精神饱满,儒雅谦和,着装整整齐齐、一尘不染的魏老师。但是说完之后,又感觉他似乎用尽了所有力气。”王成说。

  这段录音当时征得魏老师的同意,也许正是因为对编纂民法典一事饱含了太多的期待,也许正因得知此事获得党中央的推动拥有了更多的信心,魏老师希望这段录音能够提醒自己的学生们代替他去一直关注这件事情。

  对于一位为了中国的民法研究了一生、呼吁了一生、期盼了一生、奉献了一生的法律学者来说,人生的梦想无疑是看到民法典的出台。

  如今这一步即将迈出,在很多人看来,魏老却已经带着他的遗憾走了。

  真的有那么遗憾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从魏老师的同事、学生的回忆中,逐渐被魏老师对编纂中国民法典的一颗热忱之心所温暖,也从他潜心民法研究的诸多故事汲取到一种力量。

  在记者看来,淋漓尽致的有为一生没有遗憾。

  在采访中得知,其实魏老师的病情几年前就已经发现了,除了他的亲人,直到他病情加重无法隐瞒下去的时候,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才知道他得了癌症的实情。

  没有人发现他已经是个病人,因为他不想给身边的人添一丁点的麻烦,在住院前还在为了一场民法的学术讨论会的发言忙碌准备着。

  作为一名学者,他潜心学术,并有着超前的眼光。31年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起草民法通则时魏振瀛曾提出过将“法无禁止即自由”写进民法。

  作为一名老师,他桃李满天下,还有宽容的胸怀。即便跟学生们讨论问题,他从来都是提出一个想法,然后鼓励学生对他的想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对于学生的点滴成绩,他都会鼓励夸奖。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致力于推动祖国的法治昌平和社会进步,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倾尽全力。他参与起草的民法通则被海外学者誉为中国的“民事权利宣言”。

  对于他盼了一辈子的民法典,他希望是一件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律工具,是一部立足中国实际、直面中国问题、展现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的“民事权利经典”。

  这些希望能否得以实现,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审议中得到答案。

  无论是治学还是为人,魏老都展现了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坚持和风骨。而这种遗志必将随着他曾经影响过的同事、学生、亲人、朋友继续传承下去。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