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部级课题 》课题成果
海峡两岸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时间:2017-06-12   来源:研究部  责任编辑:att2014

海峡两岸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李佳勋 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两岸关系历经了半个多世纪、数个阶段的博弈,从最早期台湾实施三不政策(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表明不与大陆政权交涉的冷战立场,经过1986年5月3日的华航货机从香港被劫持到大陆广州白云机场事件,为解决交还其余两位机组人员和货机事宜,迫使蒋经国政府派出代表赴香港与大陆代表谈判,顺利在1986年5月20日陆台双方代表完成最后一次谈判,签署了会谈记要,协议5月24日前将董光兴及邱明志两位机组人员和货机及货物归还华航,这一劫机事件是国共内战以后双方官员的首次接触。

  自从两岸发生“台湾王锡爵劫机飞大陆”一事后,(台)立法委员谢学贤指出在台湾的大陆人都思乡、思亲情切,基于人道立场,应考虑准许他们回乡探亲。(台)中华民国政府受到民间日益增加的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压力。终于在1987年,台湾正式废除戒严令,蒋经国授权中华民国红十字会代表政府与大陆的中国红十字会接触,作为两岸沟通的窗口。经两岸红十字会协商后,蒋经国决定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至此,两岸分隔了近40年之后,又重新恢复了交往。

  就大陆历年做法来看,1972年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病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亦长期卧病在床,因此中国政府高层决定让邓小平复出并且掌握党政军大权。邓小平复出后,立刻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准备好跟中华民国直接谈判统一,邓表示“优先考虑用和平方式统一”,开始透过在中国大陆的中国国民党元老尝试与中国国民党交流。1979年中共发表第五次《告台湾同胞书》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来取代原有“解放台湾”的口号,积极对台湾展开“和平统一”的攻势。主要内容包括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此次发表在国内外均引发重大反应,被视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的最早政策。

  1981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提出“有关和平统一台湾的九条方针政策”,简称“叶九条”,可以看是日后一国两制设计的发端;接下来陆续有1983年6月25日提出的“邓六条”; 1995年1月30日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简称江八点),该讲话中提到了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进中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藉北京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的机会,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公开讲话,提出了六点对台政策方针(简称胡六点),被视为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后中共对台政策的新纲领。

  从两岸接触往来史视角剖析,起因于政治角力的人为阻隔,终究敌不过血浓于水的亲情召唤,一旦宣泄了人伦情感的压抑,随之而来发展经济、提升生活水平的欲望成为两岸进一步深化交流的动力,可见,不论从文教交流、人道关怀抑或经济发展的现实面看,两岸都是资源互补、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共荣成长才是考验两岸领导人和有志之士智慧与胸怀应该致力追求的目标。

  一、存在的问题

  (一) 互信基础薄弱

  从1987年台湾单方面开放到大陆探亲,到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的两岸“大三通”时代来临,历经了20多年的曲折,为此损失的时间与成本不可计数,当然,也推升了中转第三地的收益,但正负相抵之后,还是难掩净损失的遗憾。

  原本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的定律被人为的政治考量所束缚,显示出两岸政治高层的互信基础不仅薄弱,还十分脆弱,一旦有具体的负面新闻事件等风吹草动,两岸原有的正常交流活动即被迫中断,连带经贸领域合作的进程也大受影响,无奈之下,台商通过第三地迂回前进大陆市场投资设厂的举动亦属公开的秘密了。

  虽然近年来大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鼓励台商在大陆投资的政策没有变,陆续出台了许多鼓励台资企业到内地设厂投资的条例等法律法规,强调台商在大陆投资的合法权益会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一些事件新闻的报道总在无形之中逐渐侵蚀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两岸互信堤坝。

  (二) 政经孰轻孰重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每个到大陆投资的台商看中的主要是两岸之间的“比较利益——价差”,台湾政府从严格掌控到积极参与,是伴随着台湾民间资本积累的逐利需求而分阶段松绑、开放,也凸显出台商从单打独斗到政府带头凝聚的方向转变,加上WTO多哈回合谈判的滞后,为避免台湾被边缘化,两岸之间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英文为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简称ECFA)更凸显了政治凌驾经济层面的考量,所以,虽然两岸也陆续签署了《海峡两岸投资保护和促进协议》加强了对两岸投资者权益的保护,逐步减少或消除相互投资限制,但是在沟通手段与信息披露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两岸民众彼此颇多怨言,甚至爆发了2014年3月的台湾“太阳花学运”风潮。

  (三) 世代转型交替

  早年大陆刚刚改革开放时,从沿海向内陆吹拂的港台歌曲、文学、电影等文化元素成为伴随一代人成长的深刻记忆,直至今日,大陆到台湾观光旅游的中年族群仍热衷寻找当年的文化印记,除此以外,台湾保存并发扬光大的传统国学也是大陆民众响应、赞叹的学习方向。

  然而大陆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小众文化与主流思潮百花齐放,加上信息披露不全,对初来乍到大陆居住的台湾民众确实是一大挑战,即便适应了生活习惯,也难以融入所谓的“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网络。

  虽然两岸世代正面临交替转型,但沿袭旧有思想模式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导致大陆“水很深”的感慨成为“共识”,为两岸携手互信前行的道路增添了不少窒碍。

  二、成因

  (一) 历史与大环境的无奈

  由于20世纪近代历史演进的原因,两岸走到了一水之隔的现状,导致各种应该分合的论点都可以在历史的轨迹里找到支撑,由于分治的原因,从语言、文字使用的不同到法律规范的差异,在在显示需要更长的时间、更大的耐心来磨合,虽然双方都提出一些机制、框架作为推手,但近代史的影响尚未全部消失,两岸的互信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 大一统思想的定位

  不论是台湾亦或是大陆,都不放弃统一,只是统一的步骤和方法有别,客观存在的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加上主观的思维差异,大陆的巨大凸显出台湾的渺小,加上不放弃武力的恫吓,也使台湾民众时刻活在阴影之中,压力不断,即使到大陆投资设厂或工作,也充满难以久居的不确定性,难免萌生出急功近利、心情浮躁的不安全感。

  (三) 全球化浪潮下的思维碰撞

  网络世界的无远弗届改变了世代之间的代沟思维,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固守传统与开放包容两极思维的,各有一定的拥护者,社会上原本位居大众的橄榄型中产阶级的主流思想被哑铃式的两端族群所分流,导致原先出发点仅为单纯涉及两岸投资促进和争端解决的协议,蒙上思维碰撞的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 回避主权维持现状

  两岸分治的现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现阶段应不断强化事务性议题的交流与纠纷的解决,秉持促进两岸人民福祉的宏观愿景,减少政治对两岸投资争端解决协议的干扰,确实做到“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实事求是的精神,才能彻底扫除两岸民众之间彼此猜忌的心结。

  (二) 提高两岸交涉层级

  对于有拘束力的政策或裁判而言,不仅在于“遵循先例”,还包括交涉层级的提高,尤其是两岸对未来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主体资格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会出现政府对政府,由此引申出案情错综复杂的程度必须未雨绸缪,同步集合两岸学者专家智库的智慧,加上交涉层级官员的气度与深谋远虑,才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进一步消灭于初起阶段,以免经过媒体的报道后造成群众心里的阴影,伤害民族感情。

  (三) 创新思维深度交流

  从区域更紧密安排的合作交流初衷为起点,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凝聚共识,提升两岸群众的幸福满意度,因此,在解决两岸经贸纠纷议题上,摒弃政治的枷锁制约,提供更多参与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发起设立创始会员资格的机会和舞台,才能赢得两岸人民的真心认可与支持,这个过程需要当代、下一代的两岸领导人和有志之士一步一脚印,创新思维,捐弃成见,开展全方位的深度交流才可以圆满达成。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