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8-30 来源:法制网 责任编辑:att2014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方面,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歪路,初步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梳理,挂一漏万,留待诸位贤仁补正。
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要制度化、法治化。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
2.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3.要坚持中国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依法治国这件事能否办好,关键有三:一是要看能否坚持党的领导,二是要看能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是要看能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4.在党和政权的关系上,既不能以党代政,也不能党政分开,而要坚持党在政里(党在国家机关里设立党组)、党在法里(国家机关党组按照法律规定、召开法定会议,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机关的政令法令)。
5.法治的重点是是约束公权力。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要抓住关键的少数人。关键的少数人主要包括各个单位的“一把手”和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让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6.宪治是法治之纲,纲举目张。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
7.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力争经过5到10年时间,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8.坚持依法治国五项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五项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五个体系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9.民主和人权是人类共同追求,同时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国坚持把人权的普遍性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10.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伴而生。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改革和法治同步推进。一是对实践证明已经比较成熟的改革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要尽快上升为法律;二是对部门间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要加快推动和协调,不能久拖不决;三是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允许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
11.要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制定良法,一要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二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要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四要推进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和立法为民。善治就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12.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实现司法公正,一要尊重司法规律,司法权具有独立性、中立性、亲历性、被动性、判断性和终局性,;司法权是单一制国家中央的一项权力;执法司法工作既要接受媒体监督,又要防止“舆论审判”;二要改革司法体制,建立健全“谁审理、谁裁判”的司法责任制;建立健全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审判制度;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司法机构;三要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13.要建设法治社会,它是法治国家的基础。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制度,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法治创建活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依法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14.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谓科学执政,,就是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谓民主执政,就是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爱国统一战线;所谓依法执政,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治化、规范化。这三者相辅相成,科学执政是治国理政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执政是科学执政的基础,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保证。
15.评价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有效,有八个标准。即:一是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二是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三是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四是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五是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六是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七是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八是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等皆与现代法治无缘,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是中国步入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由之路。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必须建立健全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17.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它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它主要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七种形式。我们今后要进一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其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做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
19.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20.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还在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在与时俱进。但这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法治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法治文明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