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讲话文件 》领导讲话
鲍绍坤副会长在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时间:2018-11-19   来源:办公室  责任编辑:yyx

在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鲍绍坤

(2018年11月14日)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发展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国法学会对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诚挚问候!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解决民商事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重要法律途径,具有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愿、约定管辖、专家断案、公正高效、保密性强、一裁终局和成本低廉等独特优势。仲裁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充分发挥仲裁在解决经济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经济发展程度高、对外开放程度大。同时活跃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商事主体对国际商事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珠海法学会和珠海仲裁委员会联合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研究会、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发展论坛,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强仲裁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仲裁事业发展,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借这个机会,我想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坚持正确方向,推动研究健康发展。法学是一门政治属性很强的学科,法学研究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必须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粤港澳大湾区仲裁研究会是珠海市法学会成立的第一个法学研究团体,是粤港澳大湾区组织和引领仲裁法学研究的主力军、主阵地。组织开展研究工作时,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导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思考问题,展开研究。通过组织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交流思想、碰撞火花、深入研讨,相互学习,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积极的姿态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建设。

  二要立足本土实践,推动学术创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也在快速发展,这些都对仲裁工作、仲裁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迫切需要发挥科学理论成果对实践的指引作用。目前,仲裁法学在法学界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学科,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明显落后于实践发展需要。粤港澳大湾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民商事仲裁日益增多,更加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成果对仲裁实践予以指引。粤港澳大湾区仲裁发展论坛要以完善仲裁理论、推进其创新发展为主要任务,立足当地实践,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组织仲裁法学理论工作者和法律实务工作者进行广泛深度的研讨,不断推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符合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仲裁理论和仲裁制度,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仲裁事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

  三要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增强论坛实效性。每年,中国法学会和各地方法学会、所属各研究会举办大大小小的论坛很多,产生的不少智力成果对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法治建设具有很大参考价值。但由于转化渠道不畅通,很多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没有得到有关决策部门、实务部门的了解和重视,造成了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论坛成果转化”这一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对于论坛中产生的优秀成果,要积极创造条件,下大力气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努力拓宽成果转化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将研究成果及时报送党委、人大和政府部门,使更多的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应用于法律实践之中。要积极宣传论坛成果,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刊载报道论坛成果,扩大社会影响,使论坛真正成为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智库,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这次论坛是粤港澳大湾区仲裁研究会刚刚成立之际举办的首届论坛,从形式到内容都可圈可点。会议组织井然有序,发言主题鲜明、接地气,定会产生丰富的理论成果。法学研究会是凝聚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智慧与力量、组织推动法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珠海法学会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研究会是进一步发挥法学会职能、繁荣法学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有益尝试。衷心祝愿粤港澳大湾区仲裁研究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基层法学研究会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生根、发芽、壮大,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