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典型经验巡礼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法学会:发挥法治建设生力军作用 整合第三方力量 联动共治热点问题

时间:2018-03-22   来源:  责任编辑:fml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提出“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为法学会工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为法学会发挥法治建设的生力军作用提供了广阔舞台。在新时代下,我们整合基层、高校、律师、志愿者等社会资源,创建不同类型法律诊所,打造第三方法律服务平台,不断释放弘扬法治精神、解决热点问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平安稳定的效应。

  一、勇于实践,首创法律诊所嫁接于社区

  为响应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我们积极探索把高校的“法律诊所”教学模式嫁接在社区服务上,尝试“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近群众,打造第三方化解矛盾新平台”的工作模式,指导南岗区通过地、校合作,利用高校法学院系师生专业、中立、无偿的优势,在社区建立了全市第一家法律诊所后,又陆续在113个社区建立法律诊所进行试点推广探索。法律诊所以服务为本,发挥第三方参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构建由当地党委领导并提供保障、法学会指导、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所长、法学人才依托社区为群众无偿提供所需法律服务的平台、源头维稳的端口,服务方式以“接诊、问诊、巡诊、会诊、网诊”为主,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人员培训、化解矛盾纠纷、聚焦热点问题研究转化成果,致力推动社区民主管理、全民学法用法、尊法守法、群众友善互助、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和谐稳定。形成瞄准需求研究大局所急、服务群众所需、主动破解难题、打造服务“品牌”、追求履职效能的特色窗口。

  二、回应需求,裂变法律诊所类型

  为适应社会治理深入发展的需求,根据试点取得经验,我们争取裂变法律诊所模式深化于基层法治实践,更好地服务发展和民生。

  延伸乡村法律诊所,为农村法治建设提供服务。为给广大农村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阿城区法学会先行先试创办首个农村法律诊所后,各区县(市)先后建立乡村法律诊所196个。阿城区、尚志市除开办固定法律诊所外,还针对边远村屯交通不便、服务难到位等情况,组成流动法律诊所,配备专车专人服务到村屯。双城区开通网上诊所,由东北农大法学师生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定期对所辖24个乡(镇)246个村的村民开展视频法律咨询、释疑解惑、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受众超过万人次,网下受理解决了百余起矛盾纠纷,解决了9起越级上访案件。

  兴办企业法律诊所,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保障我市经济发展,给企业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务,香坊区法学会先行将法律诊所办进企业,以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为企业营造优良发展环境。道里、道外等区陆续跟进,向13个大中型企业和市场派驻了法律诊所。迄今,为企业扩建上项目、签订贷款联营合同、化解矛盾纠纷充当法律顾问,提出创业、提供就业岗位、依法经营等建议200多条,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优化了发展环境。

  派驻医院法律诊所,解决社会热点问题。2014年,针对医患纠纷频发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将法律诊所派驻医院,化解医患纠纷“热点”问题。以重点研究课题牵动汇聚人才,组成65人专门研究会,由市卫计委主任任会长,形成地校合作、市区联动、标本共治的“小气候”。由市卫计委出台管控文件,内提素质、外树形象治本,由区县(市)向域内医院先后派驻39家法律诊所,以第三方中立身份化解医患纠纷治标,使医院法律诊所既成为法学研究的窗口,又成为转化研究成果的前沿,为医院提升医疗水平、科学管理、医德医风方面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有效维护了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对疑难纠纷,由高校法学专家以第三方中立身份举行听证会,依法化解了4年、8年、甚至15年的积案和越级上访难案,使医患纠纷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医患关系持续向好。3年来,全市派驻医院法律诊所共受理来访2300余人次,化解医患纠纷500余起,对确需法鉴的12起纠纷提供法律援助、走上法律程序。

  裂变行政服务中心法律诊所,助推法治政府建设。2015年,香坊区法学会回应全市依法行政、提高质效和优化经济发展法治环境之需,首次建立“行政中心法律诊所”入驻区行政服务中心。对内,由区领导、法学专家定期对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开展法律培训,旨在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工作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对外,接待咨询求助,无偿为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助推政府简政提速、依法行政。松北区自建立行政中心法律诊所以来,与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联合举办法治培训班,每年分期分批对窗口审批人员进行全脱产封闭式培训,由区领导带班学习,参训人员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的意识明显增强,投诉案件大大减少。

  建立非公经济法律诊所,服务非公经济发展。2016年,贯彻落实市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部署,从优化非公经济发展法治环境入手,组建了由兼职副会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工商联党组书记任会长,市委环境办、纪检督查办有关领导,法学法律专家和人大、政协领导,工商界代表等为副会长的市优化非公经济法治保障研究会,并裂变第六种类型“非公经济法律诊所”,入驻市非公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同时,带动区、县(市)成立“非公经济法律诊所”,并参与依法处理了多起非公企业纠纷和历史积案。总结宣传了公安系统、区、县(市)为非公经济发展开辟绿色通道、提供“管家式”法律服务、运用“互联网+”快解难题等一批好典型、新经验,给法律诊所品牌注入了新内涵。

  进驻信访中心法律诊所,引导上访人员依法表达诉求。我们抓住迎接十九大全力保稳定的契机,积极回应信访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之需,指导区县(市)法学会回应需求,建立“信访中心法律诊所”模式,将高校人才、优秀律师派驻信访接待大厅和涉法涉诉督查中心,参与信访接待,化解矛盾纠纷,并在18个区县(市)实现全覆盖。先后接手信访案件、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23人次。平房区及时化解了一起国企改革引发职工围堵厂区、影响生产,欲越级上访的群体事件。道里区与4名专家共同解决了16起信访难案。

  探索新领域,实施订单式法律服务。南岗区法学会担当有为,探索法律服务新模式。组织专业人员跟进区里引进的“北草堂”健康中药产业园建设项目,多次主动登门征求意见、了解需求,协调建立保障机制,在园区挂上法学会“法律服务重点单位”牌子,组成专家服务组为其提供所需的订单式法律服务,获得区委领导和企业家的充分肯定。五常市法学会建立以东北农大文法学院、黑龙江大地律师事务所的学者、律师为主导的17人法律专家顾问团,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提供法治服务保障正在试点探索之中。

  目前,哈尔滨市法学会已建立7种类型“法律诊所”657个,遍布全市城乡多领域。其中,社区法律诊所350个,乡村法律诊所196个,企业法律诊所14个,医院法律诊所39个,行政服务中心法律诊所20个,非公经济法律诊所20个,信访中心法律诊所18个,整合了法学法律工作者3000余人参与法律诊所工作,为推进法治宣传与服务发挥了鲜明的作用。

  三、助力发展,发挥法律诊所效能

  “法律诊所”成为法治宣传和调研的有效平台。把设在城乡基层的法律诊所平台作为开展法治宣传的主阵地,把法治宣传融入“五诊式”工作中。运用模拟法庭、编演法治情景剧等喜闻乐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让法治精神抵达民心,引导群众学法、用法、依法维权、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把法律诊所作为法学会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开展“三个服务”的工作平台。发动高校师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服务百姓,使法律诊所成为他们实习实训获得经验的基地。道里区法学会在机场扩建等大项目开工征地前,组织东北林业大学法律系40多名师生提前介入,向农民宣传法规,答疑释惑,帮助农民核算补偿;向征收部门提供法律意见,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开工,收到了零上访的效果,受到市委通报表扬;东北林业大学法律专业学生司法考试通过率从25%上升至76%,取得一举双赢的成效。

  “法律诊所”走出了运用社会综治解决矛盾纠纷的新路子。法律诊所发挥了第三方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的优势。自2010年至今,法律诊所已为数十万名群众提供了多种法律服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5100余件。其中,社区法律诊所调解15600件,乡村7440件,企业208件,医院638件,行政中心654件,非公经济345件,信访中心157件,参与调解群体性上访130余起,代写法律文书、代理法律援助案件1600余件,参与法治宣传1100余次,组织法律培训700余次,挽救了5名欲以死抗争者的生命。

  “法律诊所”成为适应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的新品牌。法律诊所作为我市法学会的创新性工作,发挥出显著的品牌效应。今年6月,中国法学会在哈召开省(区、市)暨重点城市法学会工作座谈会,推广了我市法学会的经验。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我市3种类型4个法律诊所,受到各级领导和全国各地同仁的点赞。在哈尔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哈尔滨”建设工作会议上,市法学会被评为“2013-2016年度综治暨平安建设先进集体”。我市法学会以问题导向参与社会治理,应需建立这一化解矛盾纠纷的平台深受上级重视和褒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被人民群众称为“主心骨”、“连心桥”,彰显了法学会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