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典型经验巡礼
四川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繁荣法治文化研究,助推法治四川建设

时间:2018-02-23   来源:  责任编辑:fml

繁荣法治文化研究,助推法治四川建设

四川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

(2017年5月)

  四川省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简称研究会)依托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法学所于2015年5月10日正式成立。在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社科院的支持下,研究会深入贯彻中央和中共四川省委重要会议精神,以四川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为契机,坚持正确的法治文化研究方向,立足实际,优化组织体系,服务法治社会大局。工作务实、研究创新、宣传有力、服务高效,在扩大研究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大力推动了全省法治文化宣传事业的繁荣发展,被省委政法委、省法学会评为2015年度法学研究工作先进集体。

  一、坚守政治思想,扎实推进组织建设

  坚持党对研究会工作的领导是研究会各项工作得到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把政治性作为建设研究会的灵魂,在规范化建设中强化思想性和纪律性,不断扎实推进研究会组织体系建设,实现研究会由量到质的飞跃。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央、四川省委、省法学会重要会议精神,坚持把领导班子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研究会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研究会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制定了研究会工作职责制度、会议制度、秘书制度、印章使用制度、内部监督制度等,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召开会议的方式,解决实际中的工作问题。

  (二)强化组织体系搭建。围绕研究会普遍存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等关键问题,充分利用研究会联系广、触角多的优势,强化外部力量和内部力量有机结合的方式搭建强有力的组织体系。目前,研究会在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设研究部、宣传部(新媒体中心)、会员部、培训部、秘书处等工作部门,做到了由内到外,由上至下工作协调发展机制。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研究会充分借力党委、政府资源和法学专家、法律工作者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会长、副会长的领导班子作用,积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开展法治文化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2016年,研究会已经3次召开会长办公会议,落实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责任、理顺工作思路。

  二、坚持融合发展,实现成果惠及民生

  弘扬法治精神,必须要建立文化自信。法治与文化必须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共荣共生,才能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法治文化建设的“常备力量”和“示范基地”。

  (一)围绕中心、联系基层,主动服务发展大局。一是积极走访调研,传递法治精神。自成立以来,研究会主要领导带队到凉山州、绵阳市、自贡市、雅安市、乐山市以及荞窝监狱、峨边民族中学等地调研地方法治文化建设情况;与乐山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在峨边县调研未成年人保护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到四川矩衡律师事务所、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等律师事务所和四川明阳实业公司等民营企业调研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宣传教育等课题,传递法治正能量。二是举办各类活动,促进成果交流。与四川省社科院法学所、省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凉山州委政法委、州法学会联合主办“民族地区法治发展论坛暨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法治保障学术研讨会”,开启了省级研究会与地方政法委、法学会联办活动的先例;积极参与省法学会组织的各种论坛交流活动;研究会领导多次参加四川省“治蜀兴川”法治系列论坛;成功举办四川首届法治文化发展论坛,以“法治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共征集论文109篇,汇编形成《法治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一卷;与法制日报四川记者站、四川法制网共同开展基层干部法治理论综合能力提升、网络舆情研判、新闻写作技巧交流会,170余位基层干部参会;2016年年会以“文化自信中的法治文化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共征集省内外151篇论文并评奖,优秀征文被汇编形成《法治文化研究》(论文集)第二卷。研究会的学术交流吸引了中国知网,中国知网已免费为研究会提供论文收录和检索。

  (二)创新载体、加强宣传,打造法治宣传阵地。一是普法益民、深入人心。坚持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活动全过程,使人们在参与法治实践中接受生动直观的法治教育,逐步增强法治意识。开设《刑法修正案九评析》《犯罪学》、《法治社会、法治政法》等特色法律文化专题讲座;组织专家为凉山州冕宁县全县科级以上基层干部政府法治文化建设进行专题授课;组织专家教授为案件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组织律所积极参与成都市工商局、市消协组织的“315”国际消费权益法律咨询活动,现场免费发放普法宣传资料。二是创新载体,推进法治。以“互联网+法治宣传”思维,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建设法治宣传教育云平台,实现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目前建立了官方网站(四川法制网)、微信交流群、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与CCTV-IP大众生活频道合力打造《法治社会》电视节目;与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合作拍摄法律援助微电影《晴天也有骤雨时》;编写《法治文化》电子杂志并于今年8月正式创刊,打造精品文化法治产品。三是“法律七进”、遍地开花。12月,在都江堰市崇义镇新华社区打造了第一个乡村法治文化广场;参与法治文化宣传进社区等“法律七进”活动,开展法律知识讲座15余次,向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共30余次,参与《法治金牛》地方栏目10余次,受援人数达1500余人;与成都市武侯区火车南站街道办事处开展得胜社区重阳敬老普法宣传活动。

  (三)以点带面、综合推进,扩大研究成果转化。一是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实效。筹建专家人才智库、增加人才储备,发展一批特约研究员参与到研究会的各项工作中。2016年,学术委员会成员承担了四川省司法厅年度调研课题《公证法律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研究》;承担了邛崃市司法局委托课题《灾后重建中社会治理的邛崃经验》,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省、成都市有关领导批示,实现了研究成果转化。二是关注热点、服务民生。研究会学者积极参加全国和省市立法活动,对《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法律草案提出书面意见报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其中,《电影产业促进法》二审稿采纳了专家的多条意见。此外,多项法治文化研究成果被“中国法院网”、“北大法律信息网”等重要网站刊载。三是围绕热点、实务合作。与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法制日报社四川记者站共同开展“四川公安消防微电影展评”;与四川省司法厅法律援助中心共同主办“关爱弱势群体、牵手法律援助暨四川首届法律援助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受到司法部、省司法厅的高度赞许;与四川省散文协会合作“法治散文”征文评比,不断推动法学与文学深度融合发展。

  三、坚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研究会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始终把服务社会和服务会员作为根本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工作平台和服务载体,提供专业化水平。

  (一)建立社会服务联系平台。以通过研究会各项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律咨询,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营造更加良好的法治环境。研究会广泛建立立足基层的社会服务联系点,实现研究会和社会公众的良好、顺畅沟通。此外,研究会还开展了“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年普法志愿者基层行活动,在冕宁县筹建民族地区第一个乡村法治文化书屋,赠送了1500余本书籍、部分法治视频(微电影)等。在眉山市彭山区开展送法治书籍下乡村活动,赠书达600本。

  (二)建立会员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联络沟通、动态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引导会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立足理论前沿,着眼新的实践,增强会员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政治自觉。不断吸纳有能力、有思想、有奉献精神的优秀基层干部、法学法律工作者进入理事会和人才智库,参与社会公益服务和组织开展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形成声势、形成品牌、扩大影响。

  (三)拓宽会员宣传交流载体。坚持办好《四川法制网》网站和《法治文化》电子杂志,整合主流媒体集中宣传全省法治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重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成果。四川法制网开设“治蜀兴川”法治论坛专题、省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专题、《法治文化》电子杂志、微信微博等,会员之家、法律咨询服务等专题专栏,为全省各级政法委、法学会、法学法律界提供了外宣交流平台。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