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典型经验巡礼
西宁市法学会:搭建“社区法律会诊站” 探索法律服务新模式

时间:2018-01-29   来源:  责任编辑:att2014

搭建“社区法律会诊站”

探索法律服务新模式

青海省西宁市法学会

  西宁市法学会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坚持“立足实际谋发展,发挥职能促发展,建章立制保发展”的工作理念,围绕法学研究中心工作,积极发挥作用;以基层群众法律服务平台为契机,紧密联系实际,主动作为,从最可为的领域着手,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社区法律会诊站”;在基层开设社区法律讲堂、开展法律咨询、法律诉求解答、案情分析、提供纠纷解决对策、部分诉讼代理等活动,“诊断”法律问题,开出法律“处方”,以法学研究的新成果和法治实践的新成效,促进平安西宁、法治西宁建设。

  一、 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搭建法律服务平台

  2013年城东区在全市率先实行了社区体制改革试点,将原有的1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划分为了1个镇、12个新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近年来,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涉法涉诉、拆迁补偿、村民待遇、医患纠纷、拆迁补偿等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各种矛盾纠纷交织叠加,给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西宁市法学会经过深入调研,根据社区居民的法律服务需求,在城东区国际村社区、康乐社区建立了“社区法律会诊站”试点,积极发挥社区主导作用,一是优化组建模式,整合人员资源。由社区主要负责人兼任“社区法律会诊站”站长,整合法律服务专业人员,充实社区网格服务人员,以社区民警、驻社区法官、驻社区执业律师、社区综治维稳干部为骨干,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社区人民调解员、网格员、社会志愿工作者等为补充,构建形成了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志愿服务”队伍。二是整合资源优势,搭建服务平台。依托社区配备服务场地和服务设施,明确规范“社区法律会诊站”职责任务,将会诊站工作搭建在“居民议事会”和“大调解”系统上,把“社区法律会诊站”建设运行工作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有机相结合,形成了协调组织公、检、法、司、律师和法律志愿者共同参与、相互衔接、联动配合的矛盾化解体系。在整合依托“大调解”工作平台中解决了会诊站的办公场所和设备。并充分发挥法学会智库优势,为“大调解”工作注入新鲜血液,解决了长期以来“大调解”工作人员结构单一、人手不足,法律方面人才短缺等难题,使一些涉法涉诉的简单矛盾在基层社区就得到了解决。同时,充分运用“社区法律会诊站”平台和法律理念把很多易发生重大案(事)件的矛盾引入司法渠道。

  二、社区会诊,多措并举,探索法律服务新模式

  城东区两家 “社区法律会诊站”挂牌运行后,进驻人员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和专业优势,紧紧围绕居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特点、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实际,以“社区法律会诊站”为平台,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拓宽服务领域,在为居民群众提供专业化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过程中,进一步贴近了基层和群众,提升了法治宣传效果,促进了社区管理法治化进程,夯实了基层平安、法治建设,畅通了联系服务基层和群众“最后一公里”通道。

  一是普法联宣。社区依托“社区法律会诊站”,结合青海省 “双百”法治宣讲活动、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积极搭建活动载体,以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开辟了市民接触法律、知晓法律的新途径,以案说法、以案释法,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作“知法促和谐民情民心联系卡”等活动,为辖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为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隐患联查。群众问题无小事,“社区法律会诊站”工作人员在辖区内积极“巡诊”,网格员走访巡查,针对了解到居民法律诉求、矛盾纠纷,及时组织开展法律服务,向当事人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律志愿者及时跟进,引导当事人依法维权,依法履行权利义务,对法律意识淡薄的当事人,及时采取宣传教育、引导等形式强化守法意识,确保矛盾不升级。如:辖区八一路一楼餐饮铺面排烟烟囱安装的天燃气管道离居民家太近,存在不安全隐患。社区法律会诊站根据群众的要求,及时邀请法官和律师,组织铺面老板和居民群众召开会诊商议会,从法律关系、责任划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就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给出了法律指导建议,并耐心讲解法律法规,促使最终达成协议,及时化解了矛盾。

  三是矛盾联调。遇有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或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案(事)件,“社区法律会诊站”发挥联动联调作用,由社区依据需要召集“社区法律会诊站”相关人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综合“会诊”,及时化解居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四是问题联治。对辖区内的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社区法律会诊站”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协商解决。

  三、创新模式,提升成效,推动成果有效转化

  经过半年多的运行,两家“社区法律会诊站”紧密结合基层群众法律需求,探索完善“诊疗”模式,为社区和居民群众提供了及时、快捷、便利的法律服务,已初步构建成为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推进社区民主法治建设的专业化服务平台。“社区法律诊所”做为政府搭台、社区主持、法律唱戏、群众受惠、多方得益的综合平台,在参与管理、服务于民中彰显了生命力和价值。一是为社会管理注入了新内涵。“社区法律会诊站”代表公共利益,在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了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的新平台。通过会诊站与居民零距离接触,倾听心声、解决困难,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信任。二是为法学教育研究拓展了新阵地。“社区法律会诊站”为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实践的机会,将法学研究工作引向纵深、引入基层,使法学研究成果更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三是为服务群众开辟了新渠道。家门口有了免费的“诊所”,居民有了“私人律师”“家庭法律医生”,有利于更好的维护群众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四是为社区补充了力量。会诊站成立后,矛盾不用再上交,很多复杂问题在社区就可以解决了,社区的自治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社区干部有了会诊站这个“法律顾问”,服务群众百姓也更加得心应手。

  目前“社区法律会诊站”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践,下一步“社区法律会诊站”将针对居民需求,明确职责任务,采取“定点式”“会诊式”相结合的方式,为社区加强和改善社会治理、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免费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充分发挥“社区法律会诊站”贴近基层、贴近百姓、便民利民优势,引导群众自觉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反映诉求、解决问题由“信访”向“信法”、由依赖上访向依法维权转变,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