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5-27 来源: 责任编辑:att2014
高密市社区工作人员讲述河崖社区多元化纠纷调解中心工作。官晓燕摄。
潍坊市创新基层法律服务模式
山东省潍坊市法学会扎实推进基层社区法律服务,法律专家在群众家门口对各类法律问题把脉,推动了社会矛盾依法化解和群众法律需求“一站式”解决。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法治中国建设进程如何向社区纵深发展?民主法制进步创新的成果如何让最多数群众共享?山东省潍坊市法学会对此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其先进经验于今年初被中国法学会列入全国47个地方法学会经验汇编中。近日,本社记者来到了潍坊市,对此进行实地采访。
山东省潍坊市法学会提出“六诊”结合建平台,以民为本抓服务。2015年以来,该市97.8%的社会矛盾纠纷在基层解决,为地方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他们的“社区法律服务诊所”。
“六诊”模式对接群众需求
“在当前基层各种矛盾纠纷多发,而法律服务相对滞后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在社区建立法律服务诊所,把基层多种法律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给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法律服务,推动了社会矛盾的依法化解,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增强,效果很好。”潍坊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第一副主任,市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名誉会长苏立科深有感触地说。
潍坊市创新提出的“六诊”模式即日常“坐诊”、预约“就诊”、个性“巡诊”、电话“听诊”、定点“义诊”和集体“会诊”。2014年6月,潍坊市法学会结合四级综治维稳体系,探索建立矛盾源头预防化解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法律服务诊所,整合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老法官、老检察官等基层法律服务资源,现场普法,面对面为社区群众解决法律问题,推动形成了基层法律服务新机制,实现了及时就地化解社会矛盾,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截至目前,潍坊市共建成法律服务诊所960余个,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
4月20日,高密市河崖社区新华村村民冯翠菊刚吃过早饭就匆匆走出家门,去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咨询她家土地转包合同事宜。经过一个小时的咨询,合同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并签下了协议书。她高兴地告诉本社记者:“我对法律服务诊所的解答非常满意,我学到了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基层群众而言,家庭婚姻、邻里纠纷、医患关系、交通事故等涉法问题较多,都需要相应的法律服务及时跟进。但现实情况是,基层法律资源较为分散,难以为群众提供快捷有效的法律服务。如邻里矛盾的一些“小毛病”,单靠街道、社区等基层力量介入,效率低、成本高、效果差,往往随着时间推移变成“疑难杂症”。
“要有效化解基层各类社会矛盾,推动问题及时就地解决,就必须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群众依法反映和解决问题,营造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潍坊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法学会会长秦景岗介绍说。“法律服务诊所”有效解决了法律服务与群众需求“实时对接”的问题,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与法律专家面对面,做到“未病先防”,各种法律疑难杂症能得到有效化解。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大大方便了群众,让群众找律师好找,请律师好请,律师上门去服务,群众不用出远门就可以得到最近和最好的法律服务。
据了解,潍坊市成立“社区法律服务诊所”以来,一大批有法律专业知识、热心群众工作、懂矛盾调解方法的法律服务者队伍活跃在基层一线,截至目前,已组织法律讲座926次,开展各种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活动2003场,受众逾百万;提供法律援助342件(次),直接或间接参与1073件法律诉讼或非诉讼活动,调处矛盾纠纷3260件,赢得了广大基层群众的交口称赞。
“我们居民也有自己的‘私人律师’,遇到法律问题再也不愁了!”诸城市邓戈庄王老汉的女儿说。2015年3月20日,张某驾驶电动三轮车将步行的王老汉撞伤,造成老人四级伤残,一家人陷于极度痛苦之中。王老汉的女儿求助于法律诊所,“坐诊”律师热情接待了她。期间,她多次情绪失控,律师为其进行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并且决定“义诊”为其免费代理此案。最终,肇事者张某赔偿王老汉医疗费等共计49万余元。
潍坊市社区法律服务诊所结合各自实际,不断创新法律服务方式,探索形成了坚持“六诊”结合的服务模式,有效实现了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确保了随时随地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实现了社会矛盾在第一时间依法化解。
在具体工作中,法律诊所坚持日常“坐诊”,由专业法律人员轮流“坐诊”,接待群众,提供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推行预约“就诊”:通过“内聘+外请”方式,从市内外选聘在各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家组成专家团,群众遇到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由居民申请、社区预约,由对口专业人士准确“把脉”,提供“一对一”式法律服务,及时为群众解难释惑;注重个性“巡诊”:对矛盾激烈、涉及人员较多,尤其是有外出上访滋事倾向的特殊纠纷案件,及时进行上门巡诊,提供义务的法律咨询,对一些复杂疑难纠纷进行及时有效的调处化解,把信访隐患化解在基层;随时电话“听诊”,印制“法律服务诊所”指南,向社区居民公开诊所成员及服务电话,随时接听群众电话,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开展定点“义诊”:将法律服务与社区网格化工作对接,充分利用“3·8”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周、“5·1”劳动节、“6·26”国际禁毒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大节日,主动送法上门,组织诊所人员在人口密集区和社区活动现场,集中开展综治维稳专题宣传和法律咨询服务;实行集体“会诊”,对重大群体性事件隐患或复杂、疑难的矛盾纠纷,由社区召集相关人员专案“会诊”,共同商讨解决。
“一条龙”高效化解矛盾
“法律服务诊所职能明确,接待群众来访,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依法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调处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讼,解决问题,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及时搜集社情民意,反馈法律需求信息,为法学研究和政法综治工作及时提供第一手资料。”潍坊市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葛金军说。
葛金军介绍,今年3月份,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潍坊市委政法委、潍坊市法学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建设的意见》,对社区法律服务诊所的功能定位、人员场所、服务方式、制度机制等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提升。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在引导基层群众依法维权,推动依法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效果更加突出。
开放、透明、便民的阳光“一条龙”,是潍坊市建设社区法律服务诊所的一大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他们首先规范运转流程。从矛盾纠纷登记、咨询、受理、调解、文书制作、督察回访到立卷归档,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对办理过程和结果努力实现可查询、可跟踪、可评价,确保群众反映诉求及时受理、按期办结,增强案件透明度和公正性,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其次是健全部门联动机制。本着“能调不诉,以调为先”的原则,能调解的一般先由社区信访综治干部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不成的,诊所及时将案件进行分流处理,由社区律师或社区法官进行诉前调解,或者依法将诉类事项导入法律程序,提前疏通维权通道。建立了部门联调联动、重大案件合议和疑难案件会审等制度,加强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有效衔接配合,提高调解结案率,努力为群众反映正常诉求提供便利渠道,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人打得赢官司。第三是加大考核监督力度。社区大厅内公开诊所成员的联系方式及监督电话,群众有疑虑可以随时电话询问,也可以向其业务主管单位投诉。社区对诊所成员每月一次量化考评,同时根据受理案件的多少“以案定补”进行适量补贴,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业务主管单位对诊所工作人员实行半年考核、年终考评,将考评成绩作为提拔、奖励依据。
高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保功告诉记者:“法律服务诊所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新模式在基层的实践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其根源就在于其高度的规范化和突出的功能化。”
记者了解到,高密市及政法部门真切感受了“社区法律服务诊所”工作扎实的甜头,自2015年以来先后荣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造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模范法院”“全国科技强检示范院”等荣誉称号。
工作中,社区法律服务诊所还针对不同群体的法律需求,以群众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式,分类施教,开展法制宣传。他们把法治教育纳入市法学会工作要点,将对基层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进行法治教育作为必修课,定期对基层干部进行轮训,引导农村干部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把法治文化与和谐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加强了法制宣传的渗透力。坚持以案说法,实现“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更直接明了地获悉法律知识,提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引导群众形成了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