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分组讨论 》第七届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暨两岸法学交流合作30周年纪念研讨会 》专题报道 》第四组
下半场发言人叶正国:两岸交往的争议性议题:实践演化及话语策略

时间:2018-08-09   来源:  责任编辑:fml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会主持人的介绍!我主要谈争议性议题,认为争议性议题撕裂两岸社会,从最早的千岛湖事件到近年的周子瑜事件无一不是争议性事件,被部分政治势力利用来“去中国化”或者推动“台独”。所谓争议性议题,我个人认为有某个事件触发引发社会参与产生较大争议,或者由于认知、立场和价值观多元化,在相当时间内不能形成共识,而被社会所关注的一个议题。它主要有三个特征:聚焦性、价值性和冲突性。

  接下来主要谈三方面问题。第一方面,争议性议题的政治化。议题具有多维性,民众的立场和认知存在冲突,难以调和。争议性议题不涉及政治化,但两岸交往过程中有很多争议性议题被政治化了。争议性议题的政治化,关键不是是否涉及这个政治话题,而是有没有足够引起社会关注和参与,如《中国新歌声》事件没有成为争议性议题,因为社会广泛参与度并不够。争议性议题政治化主要是通过丑化对方、明确敌我、占领价值高地、合理化违法行为和撕裂对方等方式区隔两岸社会,重塑身份认同,而现在政治本质上就是一种身份政治。

  第二方面,两岸争议性议题政治化产生的原因和激励是什么。主要是两岸结构性矛盾,大家对两岸间结构性矛盾,政治、经济、文化和各个方面都比较了解,但两岸内的矛盾有时候也会转嫁到两岸中间。具体问题上对某个具体议题也存在着价值结构和议题结构、环境结构、成员结构和权利结构等方面的差异,这个差异没有形成共识,很容易在外界又发现,逐渐把它给政治化了。政治化主要是存在意见分歧,动员大众意识觉醒和参与。争议性议题的政治化与权威有密切关系,一个议题权威主要来源于何必性,而在合法性主要有输出、输入合法性,输出合法性是有政绩,输入合法性主要是参与和共识,原来两岸议题的协商或者过程中通过成两岸协议形成共识来推动。但现在社会由于民众社会对政治的影响加大,共识非常难达到,所以两岸交往的绩效没有办法得到,很容易诱发大众意见的参与,所以很容易引起政治化。

  第三方面是两岸争议性话题多元化的建构。一是两岸话语是独白式的话语生产,形成了不同言说框架、话语叙事和价值判断,台湾地区部分政治势力具有明确目的,核心话语的生成早已预先生产,大陆民众重视政治叙事、历史修辞,不论是赵薇事件还是其他事件都可以看得到。台湾民众多是权利话语、法治话语或者悲情话语,以这些做台湾的主体性,推动“台独”或者“去中国化”的建构。

  二是话语权的关键是要形成框架和隐喻,只要在话语行为中掌握框架的主动权,并通过隐喻将其赋予意义,必然在话语争夺中占据优势。台湾社会往往以历史悲情强化台湾主体性,大陆形成了民族国家的话语框架。

  三是争议性议题的解决必然有分歧性话语走向共识性话语,法治话语其实就是个出口,国际上有些事件上已经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这次航空公司标注台湾的事件中。这有三个层面,一是理念层面上引起情感共鸣,不能把法治话语干瘪瘪地抛出去,二是创新传播方法,特别是通过网络方式的传播,因为没有其他途径可以直接到达台湾民众;三是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跟进,如果没有实践跟进,现实就会逐渐形成法的信念,逐渐改变法的现状,这样法的话语建构就是空中楼阁。谢谢!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