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24 来源:会员部 责任编辑:att2014
导语:立项年度课题68项;承办了以“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主题的第九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升级“首都法学网”;首都法学家在中国法学会两项评比活动中获得佳绩;组织7所高校近400人成立了8支“首都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务队”,举行了“宪法日”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其余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成绩突出。
北京市法学会
2014年综合工作情况报告
一、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政治引领取得新进展
(一)积极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学习。四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学会领导带领全体干部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全文。制定并下发了《北京市法学会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工作安排》并向各研究组织下发了《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强调要将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法学会系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工作任务。为准确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会组织召开了报告会,邀请莫纪宏教授对四中全会《决定》进行解读,并开展了学习交流座谈会。
(二)以多种活动为载体,抓好贯彻落实。结合纪念我国第一个“国家宪法日”,以“依宪治国与首都法治建设”为主题召开了第九届首都法学家论坛,发挥正面引领作用。以“走进法治新时代——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主题举办了“首都法学家沙龙”,组织法学专家积极畅谈体会认识。围绕“北京市法学会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首都法治建设应当发挥的作用”,召开了法学专家座谈会,组织大家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三)加强宣传,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全年共组织“双百”活动15场,受听观众达20000余人,以“党的领导与依法执政”为主题,为政法系统作了2场全面系统的专题报告会。组织7所高校近400人成立了8支“首都青年普法志愿者服务队”,举行了“宪法日”大型普法宣传活动,开展了进公园、进企业、进广场、进军营、进乡镇、进街道、进学校普法等“七进”活动。为营造全社会尊崇宪法的氛围,学会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报道作用,就设立“国家宪法日”的意义和寄语,组织9名法学专家,请北京电视台制作宣传片,并配合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对9名专家进行了采访和节目录制,该宣传片于“12.4首次国家宪法日”——“法治进行时”栏目播出。
市委政法委书记杨晓超对于北京市法学会开展的系列学习宣传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批示中指出:市法学会围绕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卓有成效。望发挥学会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各项学习、宣传、研究等工作,持之以恒抓下去。
二、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导向,法学研究取得新成果
(一)规范课题管理,提升课题级别。2013年,北京市法学会重大课题首次被确定为十大市级法学研究课题,在此基础上,2014年,市法学会重点课题一并经市委政法委批准,提升为市级法学研究一般课题,纳入省部级课题序列。市法学会加大课题经费支持力度,从重点课题的1万5千元经费,提高到市级一般课题的3万元经费。随着课题级别的提升,学会积极进行课题推广,并修订了原有的课题管理办法,起草了《北京市法学会市级法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
(二)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课题研究。2014年,市法学会课题在涉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执法、司法实践中亟需研究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方面的课题数量明显增多,对于围绕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2014年,学会立项年度课题68项,包括29项市级法学研究课题和39项专项课题,市级法学研究课题中重点课题10项,一般课题19项。2013年市法学会25项重点课题和72项专项课题均已结项,十大市级法学研究课题也已完成,其中与市委政法委研究室联合开展研究的《北京市年度法治发展报告》成为一大亮点,该报告从地方立法、市人大常委会法律监督、依法行政等方面,梳理了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三)开展多种形式学术交流,提升法学研究影响力。2014年,学会承办了以“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主题的第九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对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特别是大气污染治理,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对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北京日报》专版刊登了论坛的重点成果,北京电视台等媒体对论坛进行了报道。学会组织专家学者参加了由天津市法学会承办的第四届“京津沪渝法治论坛”。此次论坛主题为“直辖市社会治理防治体系现代化法治建设”。北京的3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获奖论文20篇。2014年,学会协调组织、法理学研究会承办了以“法治发展”为主题的学术前沿论坛。7位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从不同侧面做了专题发言,并与参会人员就有关热点问题进行了互动讨论,出版了“2014学术前沿论坛分论坛法治发展论坛文集”。
2014年,学会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自组团赴奥地利、匈牙利参加了“第二届中欧法律论坛”,赴巴西和古巴参加了第七届“中国-拉美法律论坛”及首届“金砖国家法律论坛”。学会还派员参加了中国法学会的团组赴法国进行“司法权合理配置法律制度”培训。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对深入开展法学研究,提升法学研究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4年,各研究会、社团法学会也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承办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与京津冀雾霾治理”会员沙龙、税收法制建设研究会召开的“加强税收法制建设”专题研讨会、军事法学研究会举行的“第八届中国军事法治前沿论坛”等,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对于理论指导实践,深化法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积极上报研究成果,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建议。2014年,学会围绕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汇总专家学者的对策建议,编辑上报了8期《首都法学动态》,供领导决策参考。在马航MH370失联事件发生后,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董念清教授撰写了相关建议,学会及时编发了“马航MH370事件损害赔偿十大问题”。为了治理北京雾霾天气,及时刊发了环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高桂林教授撰写的“关于落实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工作的建议”等。2014年,学会给市人大法制办提供行诉法修改建议3条,给市政府法制办提供2015年政府规章立法项目建议3条,为市委办公厅征集2015年度市政协协商议题,提供2条建议选题。学会完成法学研究成果转化文集的汇编工作,共收集32篇优秀成果。
(五)首都法学家在中国法学会两项评比活动中获得佳绩。由北京市法学会推荐的2项法学研究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张世明教授所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的中国》一书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王敬波教授所著的论文《行政法关键词三十年之流变》分别获得中国法学会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和论文类二等奖。由北京市法学会推荐的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张生教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冯玉军教授获得提名奖。
三、以提升法学研究工作能力和水平为目标,研究组织建设取得新发展
(一)大力开展调研工作。为全面了解并准确掌握首都法学研究活动的发展现状,不断加强研究组织建设,学会在2014年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通过召开系列调研座谈会,赴研究组织专题调研,到市民政局社团办座谈,赴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法学会实地观摩,深入了解了研究组织的现状,与相关职能审批部门加强了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工作联系机制,学习借鉴了兄弟省市法学会工作经验及作法,为更好地促进北京市法学会研究组织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不断巩固壮大首都法学研究队伍,加强对研究组织的管理。2014年,学会新发展会员303人,会员总数达8143人,团体会员50个。完成了对北京市刑事侦查学研究会、北京市预防跨国犯罪研究会等8个社团法学会的年检审查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会、公益法学会等3个研究组织的届满换届工作,为法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为加强对研究组织的管理,规范研究组织的换届工作,学会修改、完善了《北京市法学会研究会、社团法学会管理办法》,起草并下发了《北京市法学会研究会、社团法学会换届工作暂行办法》。
(三)以提高质量为中心,推动研究会、社团法学会不断开拓创新。一年来,各研究组织采取举办研讨会、学术年会、合作论坛、主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法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据统计,法学会系统各研究组织先后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156场次,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以加强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服务效能。通过编印《研究组织工作动态》,刊登研究组织活动信息,为研究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搭建平台。通过短信平台,及时发布学会关于课题申报及会议通知等各种活动信息,密切了与广大会员的联系,积极服务广大会员。学会依据39个研究组织的年度总结、各部门综合评估,对各研究组织进行年度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专款拨付80万元,作为支持研究组织开展法学研究活动经费,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组织开展活动的积极性。
四、以创建社会服务品牌为重点,参与和服务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积极动员、鼓励法学法律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申报。2014年共有26个组织申报了42个项目,市社会办批复我系统服务项目16项,支持资金239万元,分别由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法学会应用法学研究中心、10家研究组织、3家涉法组织承接。较之2013年,获得支持的资金数量增加16万元。获批项目涉及环保法律政策宣讲、弱势群体法律援助、公益热线咨询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二)组织引领法学法律组织积极开展“法学法律专家基层公益行”活动,创建服务品牌。全年参与服务活动的法学法律专家200多名,服务场次120余场,受益民众达到52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民众、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四方受益”,培育了一批优秀品牌,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2014年8月21日,《民主与法制时报》头版介绍了我会发挥“枢纽”作用,开展公益法律服务的情况。同年,我学会在全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创建评选活动中获总评第一的好成绩。我系统报送9个品牌,获得6个奖项:金奖1个,银奖3个,铜奖1个,并获组织奖,奖金达36万,在全市处于奖牌数量第一、质量第一,奖金数量第一的位置。其中“法学法律专家基层公益行”在全市排名第三,《北京日报》刊发了经验材料。
(三)积极开展购买社会组织管理岗位工作。2014年,我会得到购买社会组织管理岗位支持项目9个,支持资金45万元。为更好的开展工作,学会对聘用人员开展了工作交流和培训。
五、以多种载体为合力,法治宣传取得新成绩
(一)抓好《法学杂志》的创新发展,捍卫核心期刊的地位和荣誉。2014年,法学杂志坚持专题策划与匿名审稿相结合,围绕现实和理论的重大问题组织专题,加大向法学名家约稿的力度,实行匿名审稿,打造精品文章。原则上是期期有专题、期期有大家。全年共出版12期,文章185篇,其中教授的文章数量达到50%,发行量近5000份,在年底公布的CSSCI来源期刊名单中继续保持了核心期刊的称号。
(二)对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进行改版升级并利用人才库,积极发挥专家学者在舆情引导方面的作用。为司法局法治基地建设,推介了马小红、柴荣、刘作翔等法制史和法律文化方面的专家;根据北京交通台的需求,推荐梁淑英教授参与了7月18日突发事件马航MH17后续赔偿栏目;根据《前线杂志》要求,推荐范围教授就劳动法问题解析撰写稿件。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对此予以充分肯定。
(三)充分利用“首都法学网”,宣传首都法学法律界的主流声音。2014年,学会积极为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进行筹划,通过多家走访并经反复论证,设计出学会的新版网站页面,于2014年8月正式上线。同时积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法学会工作,据统计:2014年中央和市属纸质媒体媒体报道50余篇,电视台报道20余条。学会还进行了微信平台的开发及使用调研,探索研究法学会官方微信平台的开通和运营方案。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法学会、市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研究会、社团法学会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离不开首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全力配合、无私奉献,离不开机关全体人员的辛勤付出、扎实工作。在这里,我代表北京市法学会向长期关心、支持法学会工作和法学研究事业的各有关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六、2015年工作计划
北京市法学会2015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北京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国法学会和市委政法委的部署,牢牢把握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重要职责,把握“三个团体、一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定位,坚持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创新争先,努力在提高法学研究水平、发挥法治智库作用、规范研究组织建设、参与法治宣传、建设法治工作队伍等方面取得新成效,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做出新贡献。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市委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是要把学深学透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实践,团结和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在更高的起点上全力推进首都法治建设。二是要组织开展培训班、讲座、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三是要落实好市法学会今年的党组1号文件《北京市法学会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北京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繁荣首都法学研究的意见》,大力开展调研,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占领法学研究阵地和舆论阵地。四是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做好学会换届筹备工作,认真组织召开换届大会。以换届为契机,全面加强学会建设,发挥法学会第三方地位超脱的优势,把握好法学会在首都法治发展、建设大局中的定位,充分发挥学会在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立足首都,发挥优势,组织和开展法学研究
一是要加强智库建设。要根据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精神和中国法学会智库体系建设的部署,着力打造首都法治建设的核心智库。依托首都法学研究资源优势,形成集人才库、成果库和应用库三位一体的智库体系。二是要提升课题研究水平。围绕《决定》重大任务和190项改革举措、直面首都立法、行政、司法相关部门工作中面临的难点问题,确定市级重点和一般研究课题、青年课题,组织好课题的招标、立项、结项工作。三是要促进成果转化。制定《北京市法学会关于促进法学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的意见》,引导法学研究成果向司法实践转化,拓宽成果转化渠道,通过多种方式积极推动理论研究成果在法律实际工作、法学学科建设及教学科研中的应用和转化,努力使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层。四是要继续做好相关法学论坛工作。做好以“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为主题举办首都法学家论坛;以“城市经济法治保障”为主题举办京津沪渝法治论坛;以“改革与法治”为主题申办社科前沿法治论坛。
(三)加强研究组织建设,服务首都法治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规范研究组织管理。修改、完善《北京市法学会研究会、社团法学会管理办法》,做到科学管理、有效服务。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成立区县法学会的力度。积极争取市委政法委支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北京市法学会关于加强区县法学会建设的意见》,发挥区县法学会立足当地、研究当地、服务党的的作用,上半年在海淀区、大兴区试点成立法学会并逐步推广。三是要进一步完善适合研究组织特点的工作机制,促进研究组织各方面工作规范、有序的开展,提升服务和管理研究组织的能力水平。四是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和内容。研究和改进会员服务工作,加强会员队伍建设,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手段,扩大法学会的联系面和号召力。
(四)开展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推动首都法治建设
一是要继续组织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活动,围绕十八届四中全会主题精心选择专家学者、策划宣讲内容,努力增加“双百”进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场次和扩大“双百”在各级领导干部中的影响。二是要继续做好推进法治区县建设工作。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参与法治区县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同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研究探索法学会如何在立法论证、决策咨询、法律培训、风险评估、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作用,努力形成相关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为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三是要抓好学会法治宣传平台的建设工作。继续办好“首都法学网”,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紧密配合党和国家重要决策开展有特色、效果好的法治宣传活动,积极宣传法学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传达首都法学法律界的主流声音;抓好《法学杂志》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巩固核心期刊地位。四是要继续做好引导并组织研究组织和涉法组织申报并参与2015年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组织好2014年项目的实施。组织各法学法律组织积极参与“法学法律专家基层公益行”活动,在基层开展法治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五是继续抓好“爱首都、学法律、促和谐”首都青年普法志愿者基层行活动,为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首都法治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大力推进《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建设,加强工作调研,进一步优化入库标准和入库程序,吸引更多法学法律专家入库。二要参与法治专门队伍建设,主动参与“双千计划”实施;加强对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各方面问题的理论研究,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探索法学院校、研究机构与法律实务部门的双向交流机制。三要加强对外法学交流,通过参与交流培养人才。一方面积极参加中国法学会组织的出访、交流等活动。一方面要支持并指导所属研究组织开展对外法学交流活动,并积极探索与研究组织合作组团出访,拓展对外交流渠道。
(六)加强法学会机关自身建设
一要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大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能力建设、加强干部的培养、交流和选拔任用,调动干部积极性。二要严格规范管理,结合内控体系建设,落实岗位责任制,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监督检查。三要加强调查研究,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研究组织和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素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