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省级法学会年度工作报告 》2016年省级法学会年度工作报告
北京市法学会2016年综合工作报告

时间:2017-01-16   来源:会员部  责任编辑:elite

  2016年,北京市法学会在中国法学会的正确指导下,在市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并以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和《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团结引领首都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围绕中心工作,坚持首善标准,推动工作创新,积极服务大局,在开展咨政建言、组织法学研究、推进研究组织和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社会建设等各方面推出了新举措、实现了新发展,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坚持以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圆满完成换届工作

  北京市法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于2016年6月6日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及领导机构,张延昆同志当选北京市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会长。本次会议规格高、效率高、隆重圆满、意义深远,成为首都法学法律界的一次盛会,既是实现市法学会工作跨越发展的思想动员会,也是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工作推进会。在换届工作中,市法学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要求,切实在加强思想引领、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上下功夫,以改革精神指导换届工作,确保换届大会圆满成功。

  严谨细致,以一流标准完成换届工作。本次大会是市法学会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代表最广泛的一次会议。换届工作从筹备阶段起,就得到了中国法学会和市领导的坚定支持和充分肯定。金龙书记、乐泉会长在换届大会上的讲话中,也对市法学会工作做出了“市委是充分肯定”和“成绩斐然、硕果累累”的评价。在换届工作中,我们始终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团结、引领、服务的方针,高标准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坚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确保换届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准确把握学会的规律和特点,依法依章履行程序;坚持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精心谋划新一届理事会工作;坚持严谨、细致、主动的原则,确保会议安全顺利。换届大会的圆满成功,为广大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进一步坚定了使命,明确了要求;团结了队伍,凝聚了力量;振奋了精神,增强了信心。会后,市委组织部将我们从会议准备阶段的汇报材料到会议召开阶段的会议资料等全套材料作为范本留存,用来指导今后全市群团组织的换届工作。

  勇于创新,以先进理念推动工作持续科学有效发展。换届工作最具特色的亮点在于“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了学会领导的人员组成,坚持“广泛性、规范性、兼顾性、特色性”的原则。本届理事会在20名不驻会副会长人选的确定上,从市有关单位和在京高校各推荐10名候选人,充分体现了平衡性。在组织工作上突出特色。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推荐的10名副会长人选中党委书记占60%,强化了政治引领;本届理事会中60%以上是各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和高级法学人才,充分体现了学术权威。二是创新了学会所属研究组织的组织体系,成立了研究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市法学会研究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细则》,不断创新符合群团工作规律特点的工作机制。三是创新了学会联系研究会和专家学者的方式方法,通过了《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联系研究组织工作制度》和《北京市法学会机关干部联系研究组织工作制度》,推动学会工作的持续科学发展。

  明确目标,以健全制度为举措统筹规划今后工作。在换届工作中,市法学会拟定了一系列的工作制度、意见和纲要,以这些制度性文件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坚持法学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法学会工作持续、全面、科学发展。其中《北京市法学会关于加强对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政治引领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法学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分别被中国法学会《情况简报》转发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情况简报》指出:《意见》是北京市法学会深入贯彻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实际措施;也是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的重要部署。《意见》立意高远、切入点准,针对性强,体现了北京市法学会高度自觉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工作的敏锐性、主动性、创新性。而《纲要》科学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明确提出了未来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纲要》是北京市法学会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团结引领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为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的重要举措,对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开创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立足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学会以提升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为重心,在全国法学会中率先提出建设核心法治智库。紧紧围绕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切实抓好重大问题研究,智库作用发挥取得明显成效。

  全面深入,独立编写《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2015年以来,此项工作从与政法委研究室合作完成转变为学会独自承担,我们立足于“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特色突出”,2016年9月《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正式发布并将于近期由法律出版社公开出版,是北京市第一部全面、客观、权威反映首都年度法治发展状况的白皮书,不仅向全国展示了我市法治发展状况,更向世界展示了北京乃至中国法治建设的最新成效。白皮书中关于法治建设满意度调查的分析报告得到了充分肯定,被许多媒体竞相报道。

  主动培养,积极开展“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是由法学会独立完成的,为使评选工作更具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性,今年我们联合了市委政法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评比表彰大会于今年9月召开,汪海燕、尹飞、封丽霞等10人获得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荣誉称号,王成、王林青、付立庆等10人获得第二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荣誉称号。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北京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法学会会长张延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鲁为等领导接见获奖法学家并出席表彰大会。

  迅速反应,紧紧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研讨。学会通过首都法学家论坛、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京津沪渝法治论坛、社科前沿法学分论坛、京津冀法学交流研讨会等学术交流平台,坚持以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为原则,着力于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法学理论问题和法治实践问题,为首都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2016年4月,我们与社科院法学所联合主办了主题为“习近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第十一届“首都法学家论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社科院学部委员、法学所所长李林分别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逻辑与创新发展”为题做主报告。本次论坛是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法治思想的一次集中交流,对于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深入推进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9月,我们与清华大学法学院联合主办了首届“首都青年法治论坛”,论坛分别从“首善法治与法治首善”、“北京市司法体制改革相关问题”、“首都法律人才培养与法治智库建设”等三个视角进行研讨,9名新当选的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做了专题发言,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10月,我们举办了主题为“京津冀协同立法相关问题研究”的第二届京津冀法学交流研讨会。8月,我们与市台办、台湾法曹协会共同主办了第二届京台法律实务专业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为“台商台胞权益保护与京台法律实务合作”。

  举贤荐能,当好首都法治建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围绕“十三五重大规划”、司法体制改革、城市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地方立法,应市人大法制办、市政府法制办、市委政法委等相关部门的委托,学会举荐应松年、刘隆亨、朱苏力、崔建远、程琥等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研讨论证,专家学者的水平、研讨成果的质量得到组织方的高度评价和相关领导和部门的充分肯定,在促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月,由市法学会主办,金融与财税法学研究会承办的《北京市税收征收保障办法(送审稿)》立法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召开,刘隆亨、程琥、施正文、朱大旗等1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8月,在市政府法制办召开了交通拥堵法律座谈会,学会邀请了应松年、朱苏力、王锡锌、崔建远等知名学者出席会议,市法学会将近几年围绕交通拥堵治理形成的研究成果提交市政府法制办,供立法参考。

  三、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法学研究

  学会以问题导向为基础,主动研究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落实到法学研究研讨活动中,课题研究基本杜绝了无效研究,实现了按需生产。

  创新机制,完善法学研究体系。学会根据群团工作特点,不断探索有利于法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先后制定了《北京市法学会关于加强对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政治引领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法学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市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工作规则》、《北京市法学会研究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规则》、《北京市法学会关于加强区级法学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法学会关于加强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协调、体制机制与具体措施相配套、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思路,推动学会工作全面深入开展,为繁荣法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攻坚克难,组织难点热点课题攻关。学会坚持以法学研究为主导,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以创新运行机制为依托,形成了由重点课题、一般课题、青年课题组成的市级法学研究课题体系,课题研究水平始终保持全国领先。2016年,学会立项课题39个,结项课题32个。在课题的选题上,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设立题目,立项的课题主要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首都政治社会稳定的法治保障、司法体制改革、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治理北京大城市病等关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紧紧抓住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的目标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同时注重进行实证研究,所有题目中近一半是实证研究题目,避免纯理论层面的探讨。

  调整思路,提高研究成果质量。为主动实现政治引领,学会将今年4月首都法学家论坛的主题确定为“习近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得到了前线杂志的关注,今年第6期前线杂志刊登了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题的首都法学家论坛综述。在学会举办的第二届京津冀法学交流研讨会的选题中,我们注意坚持问题导向,在选题时主动征求市人大、市政府法制部门的意见,在研讨活动中形成了专家学者发言、市人大和市政府法制部门的领导点评的良性互动,为理论部门与实务部门之间搭建了更为直接的交流平台。组织论坛的模式逐步转变,通过尝试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实务部门联合举办,使论坛的成果质量和影响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北京市法治建设年度报告(2015)》内容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通过增加群众法治满意度调查内容,更加体现了学会作为第三方参与法治建设评估的优势,极大增强了报告的参考价值,被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专家咨询论证工作实现了新突破,通过与实务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使这项工作由以往的学会主动提供服务转变为实务部门主动寻求与学会合作。

  注重转化,提升研究成果贡献力。学会从去年的课题中选取优秀成果汇编成书公开出版,与《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合作予以报道,并将优秀的论坛成果推荐到《法学杂志》优先刊发,同时精心摘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以《首都法学动态》、《法学会信息》等形式报送上级部门和相关领导,2016年市法学会报送的工作和文章被中国法学会《要报》、《情况简报》等刊发和转载的数量在全国法学会中名列前茅。

  四、坚持团结引领服务,不断提升研究组织规范化建设

  学会以打造繁荣首都法学研究的主力军、主阵地为目标,大力加强研究组织体系建设和管理机制建设,法学研究组织整体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规范管理,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为加强理事会工作的规范化,我们制定了《北京市法学会副会长分工联系研究组织工作制度》、《北京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会、会长会议、秘书长联席会工作制度》、《北京市法学会研究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细则》等制度;为推进重点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制定了《北京市法学会关于加强区级法学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法学会关于加强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北京市法学会机关干部联系研究组织工作制度(试行)》、《北京市法学会研究组织考评激励暂行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今年学会组织召开了三次秘书长联席会、一次研究组织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加强沟通交流,树立优秀典型,为推动工作、互相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

  有序发展,组织体系日臻完善。2016年,新成立了北京市食品药品安全法学研究会、北京市法学会影视娱乐法学研究会、北京市公益法律服务促进会、北京融商一带一路法律与商事服务中心等4家研究组织,研究组织总数达到47家。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妇女法学研究会、教育法学研究会、监狱学会等4家研究组织完成了换届。科技法学研究会、金融服务法学研究会、企业法治与发展研究会等3家研究组织完成了由市法学会内部分支机构向社团法人组织的改制。学会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设置科学、结构合理的法学研究组织体系,为繁荣法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覆盖面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补齐短板,区级法学会建设取得突破。为完成中国法学会和市委提出的努力实现基层法学会组织全覆盖的工作任务,学会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区级法学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区级法学会组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区级法学会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设立办法》、《加强区级法学会制度机制建设》、《北京市区级法学会会员工作实施细则》和《北京市区级法学会建设工作手册》等6份规范性文件,为区级法学会组建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8月5日市委政法委召开书记办公会,推进区级法学会的组建工作。在各方努力下,11月11日,大兴区法学会正式成立,实现了市法学会区级法学会建设零的突破。年底前,海淀、通州等区级法学会也将相继成立,但距离延昆书记在换届大会上提出的年底前完成全部区级法学会的组建工作仍有差距。

  拓宽渠道,会员队伍逐步壮大。今年学会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为会员发展、管理与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级法学会组建、研究组织的建立等时机,注重在政法系统、法学教育、法律研究和法律服务相关单位发展个人会员;在发展个人会员的同时,加强团体会员的发展。学会与北京市律协、安邦物业管理协会、治安志愿者协会等单位协商,积极发展他们为法学会的团体会员。目前,学会会员人数1.8万名,圆满完成了中国法学会提出的年度发展指标。学会积极推行新的会员信息管理模式,建立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电子档案和数据库,借助手机月报、微信等新的载体,为会员推送各类学会工作信息,为会员及时参与学术研究交流等活动搭建平台,在服务会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会员的广泛好评。全年,发送短信平台信息20多万条。同时,还编印《研究组织工作动态》12期,共刊登各类稿件90篇,起到上情下达、情况沟通、信息共享、推动工作的作用。

  成效显著,智库作用充分发挥。2016年,学会充分利用基层组织的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学会所属47个研究组织中的46个举办了法学论坛、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主题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学术沙龙、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多项活动,累计达200多场次;参与立法、政府规章的起草、咨询、调研、论证等近10次;6本学术专著被立法、司法等有关部门采纳;6项研究成果提交国家机关,其中《关于两岸宗教交流的建议》被习近平总书记和俞正声主席批示(批示涉密)、《民进党关于“九二共识”的建议》被俞正声主席批示(批示涉密)、《台湾法律交流建议》被报送政治局,《当前形势下首都地方立法工作研究》课题报告被杜德印批示。

  五、坚持首善标准,打造品牌提高学会影响力

  学会坚持首善标准,以特色为立足点,全面推进品牌建设,一批知名品牌脱颖而出,在服务法治北京建设、引领法学人才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拓展领域,加强项目凝聚机制。为实现让需求成为品牌的内容,让专家成为品质的保证,让实效成为品牌持续发展的动力的目标,学会积极动员、鼓励法学法律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申报。2016年学会动员了27家社会组织(法学研究组织19家,涉法组织8家)共申报了41个项目。市社会办批复项目14个,较2015年增加5个,资金226.2万元,较2015年增加73.4万元,学会统筹资金88万元支持法学法律专家基层公益行子项目16个,较2015年增加3个,组织了项目实施动员培训,集中逐个审查了项目实施方案,签订了项目合同,积极推动项目实施。

  孵化品牌,打造影响力强、覆盖面广的法治宣传阵地。学会打造“法学法律专家基层公益行”服务平台的升级版,推动“四项服务”(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首都政法重点工作,服务首都法治建设,服务社会民生)落地见效。几年来,共团结凝聚、组织引领48个法学法律组织和1700多名法学法律专家,多方争取、累计支持资金2000多万元,采取项目化、品牌化运作,购买支持公益法律服务项目和品牌服务150个,购买法学法律组织管理岗位70个,积极开展高品质、常态化、多样性、广覆盖、重实效的特色优势公益法律服务,实现了社会、民众、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四方受益”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治效果的“三统一”。在第三届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品牌评选中市法学会的“法治建设公益讲堂”获得金奖,是继“法学法律专家基层公益行”后的又一金奖,同时我们还获得了1银4铜的好成绩,申报和奖牌数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学会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中国法学会的充分肯定,作为全国法学会系统五家单位之一,工作经验被中国法学会推荐到全国综治办。

  深度打造,做强精品学术期刊。《法学杂志》继续保持核心期刊的地位和荣誉,学术评价不断提高,影响力指数和影响因子较去年有较大提高。《法学杂志》坚持围绕现实和理论的重大问题——一带一路、亚投行、互联网金融、民法总则草案、反腐败法治、刑事再审、生态文明建设、财税法、反恐法治、民法典编纂、刑法修正案九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等热点专题研究,加大向法学名家约稿力度,打造精品文章。全年共出刊12期,发表文章180篇。李克强总理今年4月考察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向总理介绍了《法学杂志》1983年第3期刊登的时任北京大学团委书记李克强和老师龚祥瑞共同撰写的学术论文《法律工作的计算机化》,此篇论文也是李克强总理发表的第一篇法学学术论文,张守文院长将该期杂志赠与了李克强总理收藏。

  改版升级,加大人才储备和培养力度。为更好地推进人才库建设,“首都法学法律高级人才库”在今年6月6日举行了改版升级上线启动仪式。改版后的人才库,在数据、功能、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和创新,尤其是通过网站和微信,建立了专家线上交流互动平台,形成了专家影响力评估指数,并创新了“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新方式。学会的人才库建设得到中国法学会、市委组织部及兄弟省市法学会的高度评价。河北省法学会电话咨询人才库建设情况,并索要建库材料;福建省法学会通过网络检索出“最好的人才库长什么样?北京市法学会来告诉你”,为此专门派人来调研;四川省什邡市政法委领导就当地的换届选举问题请人才库遴选并组织专家莅临指导。学会还受市维稳办、丰台司法局等单位的要求,为他们推荐专家,建言献策。

  在推动人才库建设的同时,为贯彻中央、市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受延昆书记的指示,学会在多次调研,征求市委政法委、市委组织部和首都“十杰”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培养计划”(征求意见稿)》,具体遴选方案正在制定中。

  协作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工作。2016年,学会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团结引领法学法律工作者,推动法学法律交流工作迈上新台阶。“第二届京台法律实务专业研讨会”召开后,市台办于凤英副主任专门到市法学会拜访,就与市法学会成功举办研讨会一事表示感谢,并送交了市台办致市法学会的感谢信。在国际交往方面,学会组织参加中国—东盟法律论坛“促进可持续发展法治高层研讨会”,组织协办了“中非法律人才交流项目第三期研修班”,组织优秀青年法律人才赴法参加专业研修培训,并撰文《在自由与规制之间的动态平衡》,获得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鲁为的好评,发表于《民主与法制时报》;组织“首都法学专家赴印度和斯里兰卡参加金砖国家法律论坛”。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探索了中国法学会提出的建设国际型研究会的方法和路径。

  六、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机关队伍建设

  学会以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勤奋型”机关为目标,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努力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

  端正态度,积极配合巡视工作。“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学会党组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养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6年9月,按照市委统一部署,市委第三巡视组对市法学会开展巡视工作。学会党组及全体党员干部专门召开动员大会,表示要以坚定的党性高度重视巡视工作,以端正的态度自觉接受巡视监督,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开展巡视检查,以巡视监督为动力全面推动学会工作创新发展。把接受市委巡视组的监督检查当作一次党性锻炼、检验工作成效和促进学会工作发展的机会,充分利用好开展巡视工作创造的良好政治环境,进一步发挥党建的政治保障作用,持之以恒地推进作风建设,推动北京市法学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强化教育,促进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提高。学会党组坚持把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会的整体工作规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周密安排部署、精心组织推动,定期听取汇报、定期研究分析,层层传导压力,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确保组织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学会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廉洁从政工作水平。在2016年市直机关工委的评选表彰活动中,学会有1人获得市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在全市社会领域党建工作评选表彰活动中,全系统获奖10项,获表彰数量居全市前列。

  完善制度,推动学会工作规范化。学会以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换届工作为契机,制定、修改、完善了包括《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会议事规则》和《北京市法学会会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在内的相关工作制度和规范20余项,是自学会成立以来制定法学会系统工作规范最多的一年。学会还于今年7月成立了筹建办,负责首都法治文化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学会积极营造奋发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打造坚定不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的干部队伍。目前学会机关成为全国省市法学会中成立党组最早、机构部门人员最多、干部学历最高、经费保障最好的法学会。

  2016年,市法学会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中国法学会和市委、市委政法委的要求,与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在法学研究方面,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不多,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首都核心法治智库建设仍需加强;在研究组织建设方面,各研究组织工作发展不平衡,会员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强,区级法学会建设虽然取得了零的突破,但与中国法学会和市委、市委政法委对我们“实现基层法学会组织全覆盖”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在服务首都政法工作方面,主动服务的意识不强,能力有待提高;在队伍建设方面,责任意识、纪律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明年的工作中重点研究,着力解决。

  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化了对法学研究和法学会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收获了一些体会:

  一是法学会工作最重要的原则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要始终牢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政治立场,必须在事关政治方向、事关法治建设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绝不能有半点含糊和动摇。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完成好党和政府交给的团结和引领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任务,带领大家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建设,确保首都法学研究和法学会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法学会工作最基本的主线是立足首都服从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大局。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是法学会工作的主线,也是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自觉把本职工作放在首都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当好推动首都科学发展的“智库”和“高参”。要抓住首都法治建设进程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不断推出有价值、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落实“十三五”规划,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围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围绕北京改革发展中的法治保障问题,以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各环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开展调研,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法理依据和智力支持。

  三是法学会工作最根本的要求是发挥群团组织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是党的群团工作和群团组织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法学会工作的根本要求。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要位置,要把先进性的要求贯穿于法学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要最广泛地把法学法律工作者团结凝聚起来。市法学会要依照群团组织的性质特点,利用基础广泛、人才荟萃、联系面宽、自主性强、地位超脱等优势,聚合各方面资源,形成更大的合力,增强法学会对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真正把法学会建成“首都法学法律工作者之家”。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