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 》综合报道
宁德市法学会:办在群众家门口的“律师事务所”

时间:2015-05-12   来源:宁德市法学会  责任编辑:att2014

        “‘ 律师事务所 ’过去只办在县城,如今我们家门口也有了,而且还是免费的。” 柘荣县东源乡福源农村社区居民邹阿丽高兴的说。在柘荣,像这样一个深受居民欢迎的法律咨询服务处——“法律诊所”一共有9个,“律师事务所”成了当地居民对“法律诊所”的爱称。

        2014年11月,在福建省宁德市法学会的指导下,柘荣县法学会尝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服务群众工作之路——设立社区(村)“法律诊所”。在这里,群众可以咨询烦心事,免费享受法律服务, 特别是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法律问题,如社保、医保、低保、再就业等惠民政策的落实;因家庭婚姻、邻里纠纷以及医患关系、交通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经济纠纷、涉法涉诉等问题,单靠乡镇、社区来调处,有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如今“法律诊所”应运而生,顺利“开张”,成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去处。那么,如何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顺利解决这些法律难题呢?

        一、领导重视,因地制宜办诊所

        县委政法委、县法学会多次召集乡(镇)主要及分管领导,探讨设立“法律诊所”事宜,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建设标准和进度要求。目前,全县已在9个社区(村)试点开办了“法律诊所”,聘请律师、法律专业师生、社区(村)工作者、志愿者等,为群众无偿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及和宣传法律知识等服务。同时联合“草根和事佬”工作室,邀请政法部门退休干部、老干警、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的老党员以及德高望重的“草根和事佬”加入诊所,发挥其在调解纠纷、清洁家园、便民就医、扶弱助贫、科技服务、政策答疑等方面的作用。

        二、措施有力,服务到位解民忧

        “法律诊所”集“法律咨询、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于一体,设“法律普通门诊”和“法律专家门诊”。“法律普通门诊”由2名司法助理员,每逢星期一、三集中“坐诊”,主要以小纠纷、小求助、小申诉、小信访为主,重点是解决低保、医保、家庭邻里纠纷等问题。“法律专家门诊”则由律师定期“坐诊”,主要以房屋继承、房屋产权、财产归属、家庭婚姻、经济纠纷、涉法涉诉等法律专业问题为主。“法律诊所”公布了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并制作联系卡分发给社区居民,只要群众有需求随时都可以进行法律咨询或上门“出诊”。此外,柘荣县大力追求创新,充分利用网格化服务平台,开展“网络义诊”,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法律援助。

        三、机制健全,诊所运行有保障

        健全完善社区(村)“法律诊所”首问负责机制、联动机制、信息互通制度和考核考评机制等系列制度,特别明确“法律诊所”工作人员的“坐诊”值班情况、纠纷调解数量和调解成功率、当事人满意度等为绩效考核依据,作为其评先评优、职称晋级的重要条件。同时,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多次深入“法律诊所”,现场检查督导“诊所”运行情况,及时指导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曾玉凤老人,经过东源村龙山安置房后面道路时,被林步华在建房子的楼顶丢下的砖头砸伤,送医缝了十多针,在医药费的赔偿问题上遇到了麻烦。2014年12月26日,曾玉凤的儿子赵郑全来到“法律诊所”,向当日“坐诊”的东源派出所民警徐琦尚倾诉。了解情况后徐警官找到房主林步华,对其进行有关民事损害赔偿的法制教育。通过教育,林步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会全额赔付医药费的,压在曾玉凤老人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

        “法律诊所”像这样通过警官、律师解决棘手法律问题的例子还有好几起。自成立“法律诊所”以来,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调处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援助在120人次以上。通过开办“法律诊所”,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节约了行政资源,减轻了群众盲目上访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居民有问题主动到“诊所”寻求法律咨询的多了,无谓上访人次、数量明显减少了。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