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典型经验巡礼
四川省绵阳市法学会:打牢基础 做实基层 积极探索基层法学会“实体化、实战化”建设新模式

时间:2018-05-04   来源:  责任编辑:fml

  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学会建设工作,支持市、县两级法学会充分发挥法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引领、联系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法律智库作用。2015年以来,法学会着力在“实体化、实战化”建设上下功夫,走出了一条具有绵阳特色的发展路子。

  一、“规范组织建设”是基础,确保法学会“出师有名”

  (一)统一认识,建设在机构编制中有名位的基层法学会。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关于建立县级法学会的要求,专题研究,将该项工作纳入综治目标考核;市上成立以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为组长,组织部、编办、财政局、人社局和市法学会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召开全市县级法学会建设工作专题会议,达成共识,利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契机破解机构、编制难题;市级6部门制发《绵阳市关于县级法学会建设的工作方案》,对县级法学会的职能职责、机构建设、推进时限等作出明确要求。截至2016年底,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出台编委文件,县级法学会全面建立。

  (二)加强领导,健全具有政治引领权的党组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加强法学会党建工作,是履行法学会政治责任的必然要求。市法学会主动汇报沟通,探索通过“法学会党组是加强法学会系统思想政治引领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新定位来破解建设难题。按照“同步启动、重点推进、全面建成”的工作要求,两级党委陆续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市委已发文同意市法学会成立党组,9个县(市、区)也相应完成了党组建设工作。

  (三)强化管理,建立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按照《关于加强县级法学会规范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在领导体制上,明确了由党委领导、政法委代管,常务副会长负责统筹安排日常工作,并注重发挥兼职副会长的作用。在内设机构上,建立“一长三部”模式,明确由专职“秘书长”协调“信息部、事务部、联络部”,负责学会日常事务。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健全了请示报告、与行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与法学法治类社团组织的联系等制度。在融通衔接上,建立上下联系现代信息平台,提升信息传送、沟通和研判效率。

  二、“找准工作定位”是关键,确保法学会“出手有据”

  基层法学会既是党领导的人民团体,同时还具有“会员分布广、专业优势突出、群众基础厚重”的特点,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下,基层法学会把“助推公务人员法治思维形成、给力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养成、服务地方法治秩序建设”作为工作目标,把工作植根于基层社会治理是“实战化”的必然要求。据此,市法学会会同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县级法学会建立“三级平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法律诊所”“法律服务站”和“法律服务室”三级工作平台。其主要特点:

  特点一:“嵌入式”参与。以法学会的主体身份将工作嵌入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即:以法学会名义,在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镇乡综治中心、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立工作平台,由所在地的法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主导,并分别牵头法律诊所、法律服务站、法律服务室工作。

  特点二:“接地气”服务。按照政法、综治、维稳等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侧重点,“三级平台”的主导牵头人协调与综治、矛盾调解、信访、“两所一庭”、志愿者等,通过“坐诊、出诊、会诊”等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和法治宣传,并为基层党政提供涉法事项建议。

  特点三:“常态化”运行。“三级平台”以会员为主体,在基层相关部门配合支持下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法律服务专家库”,并通过“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将经费保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工作持续长效运转。

  三、“发挥职能作用”是根本,确保法学会“出战有绩”

  ——“实体化”组织建设趋于完善。自2015年市法学会换届到2016年底县级法学会全面建立,两级法学会的机构、编制、经费、人员、场所“五有”目标全面实现。市法学会配备了专职常务副会长和副县级秘书长,全市专职人员31人,其中编制29个,有专门的办公和会员活动场地,经费保障均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

  ——“实战化”工作模式成效凸显。自5月份启动“三级平台”建设以来,全市已在9个县(市、区)、125个乡镇(街道)、666个村(社区)分级建立了工作平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关工作。经过运行,作用发挥显著。尤其在矛盾纠纷化解、信访积案处置方面优势发挥突出。仅游仙区法学会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就成功处置化解信访积案23件。市法学会探索以第三方身份参与了长达两年的信访积案的化解,处理建议被相关部门全部采纳。

  ——服务中心工作有序推进。坚持“立足绵阳、研究绵阳、服务绵阳”,围绕法治建设中亟需解决的热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创办“中国科技城·绵阳智库论坛—法治绵阳论坛”,围绕征地拆迁等5个主题召开研讨会,60余条对策建议被采纳;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绵阳探索”等6个重点课题调研,研究成果得到上级表彰和领导肯定性批示;参加各类法治论坛19次,征文近500篇,70余篇获奖;为科技城法治示范区建设评估与考核提供第三方服务等。

  ——服务群众能力逐步提升。市法学会在全省首创“智能法律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会员人才资源和“第三方”优势,借助微信公众号,为群众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同时,在社区配套安装机器人,以生动直观的形式服务基层群众,让老百姓有尊严的享受法律服务,为增强老百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作为助力鼓劲。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