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8-18 来源: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简报(1)
【编者按】2014年8月10日-12日,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及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主办,甘肃政法学院、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承办,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协办。年会以“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期刊建设”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为记录留存本次年会内容,我们对会议过程和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形成会议简报,以期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编辑同仁了解关注研究会,共同促进法学期刊的繁荣与发展。
预备会议(19:40—21:20)
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预备会议于2014年8月10日晚召开,会议由张新宝会长主持,到会的副会长、秘书长及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就本次年会及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一、通过2014年年会会议议程以及对秦前红教授副会长身份的确认
(一)张新宝会长就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会议议程情况向与会者作了说明,全体与会者无异议。
(二)张新宝会长就《法学评论》主编秦前红教授的相关情况向与会者作了介绍,并将增选秦前红教授为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的事宜向与会者作了说明。
二、关于组织申报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相关工作的安排
研究会对申报第三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的工作高度重视,会议建议研究会成立由10名专家组成的初评委员会,论文提交者暂定在8月30日之前向初评委员会提交论文,由专家进行评审。
三、朱广新秘书长对年会准备工作和工作报告作出说明
朱广新秘书长对研究会去年的相关活动作了简要介绍,对本次年会的准备工作向与会者作了汇报,对本次年会的主题“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期刊建设”作了简要阐释。同时对本次年会的工作报告及会议议程中安排交流学习孟建柱、王乐泉、陈冀平等同志的相关讲话事宜作了说明。
四、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是否有必要办理注册登记
张新宝会长在会议上提出了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是否有必要办理注册登记的问题,经过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会议认为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暂以不办理注册登记为宜。
五、中国法学期刊网的建设问题
张新宝会长就中国法学期刊网的建设情况向与会者作了说明,张新宝会长提议中国法学期刊网在今后可给各法学期刊留出窗口,展示各法学期刊的新闻动态、学术研究等相关信息,同时各法学期刊可专门由一位编辑负责网络信息事宜。刘作翔教授对当前的期刊评价体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不能对期刊搞排名,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赞同。与会者一致同意加大对中国法学期刊网的投入与建设力度,倡导健康、良好学术风气。不对各法学期刊搞竞争性排名,使网站能够成为广泛提供法学期刊信息的综合平台。会议决定年会结束后由研究会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向各期刊传达中国法学期刊网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其他相关事宜。
六、中国法学会拨付经费的使用问题
张新宝会长就研究会的经费问题向与会者作了说明,他对今后经费的使用问题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对年会的承办单位可予以适当补贴以略微缓解承办单位的经济压力;第二,加大对中国法学期刊网的经济投入;第三,可对由研究会或研究会成员单位每年举办的不同主题的学术会议予以适当补贴。与会人员无异议,并一致同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将绝大部分经费投入到中国法学期刊网的建设中。
七、常务理事更替以及新增理事问题
与会者一致认为应当多吸收对办刊有浓厚兴趣的著名学者进入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必要时可成立学术委员会以吸纳更多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不断扩大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影响力。
八、补充发言
刘作翔教授在会议最后的补充发言中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研究会每年可召集两到三次小型会议,就某一话题(如职业道德、学术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讨论;第二,应当对法学期刊的编辑规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三,研究会应每年以“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名义安排对外交流活动,学习国际知名法学期刊的办刊经验。
(简报内容根据发言人发言记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简报(2)
【编者按】2014年8月10日-12日,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及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主办,甘肃政法学院、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承办,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协办。年会以“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期刊建设”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为记录留存本次年会内容,我们对会议过程和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形成会议简报,以期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编辑同仁了解关注研究会,共同促进法学期刊的繁荣与发展。
开幕式(9:00-9:30)
刘作翔教授(主持人,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环球法律评论》主编):
大会第一项由甘肃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宋秉武代表甘肃政法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来自兄弟院校、科研院所从事法学期刊和法学理论研究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宋书记首先介绍了甘肃政法学院的历史及办学情况。经过建校近60年、举办高等教育30年的历史积淀与传承,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学校已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结构和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政法公安类院校之一。学校主办有《甘肃政法学院学报》、《西部法学评论》2个法学学术期刊。学校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近几年来,连续成功地承办了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年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国际私法学研究会年会等。宋书记特别强调了由甘肃政法学院具体承办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宋书记期待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各兄弟院校、各位法学期刊界同仁能够与甘肃政法学院建立更加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指导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促进共同发展,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大会第二项由甘肃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相连生同志致辞。相连生副会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及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相连生副会长首先介绍了甘肃省的基本情况,并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甘肃政法学院所取得的各项成绩。学校紧紧围绕内涵发展,确定了“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和“法学创品牌、公安学办特色、法商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遵循办学规律,推动科学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合格人才。学校先后获批教育部“法学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院校,法学专业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最后,相连生副会长指出,此次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甘肃省法学界的一件大事,必将对甘肃省法学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法学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期待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对甘肃省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并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第三项由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教授讲话。张文显副会长代表中国法学会向本次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法学期刊界的同事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张文显副会长指出,本次会议背景非同寻常,意义使命重大。本次年会非同寻常的三个背景是:
一是,2014年5月份召开的《中国法学》创刊30周年座谈会、研讨会。在这次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发来了《坚持正确学术方向 繁荣中国法学研究》的祝词;,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
二是,2014年7月中国法学会召开了中国法学会研究会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王乐泉同志发表了题为《乘势而上,加强建设,努力开创研究会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同志做了《强化管理服务,激化研究活力开创研究会建设的新局面》的总结讲话。王乐泉会长指出了新时期研究会工作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当实现四个方面的升级:一是,要把研究会建设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强理论阵地;二是,要把研究会建设成为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三是,要把研究会建设成为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的主力军;四是,要把研究会建设成为中国法学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的重要渠道。王乐泉会长也提出了今后努力建设的四个方面:一是旗帜鲜明,加强研究会思想政治建设;二是优化结构,加强研究会组织建设;三是弘扬正气,加强研究会作风学风建设;四是规范管理,加强研究会制度建设。
三是,将于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此次会议的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在这一背景下,张文显副会长指出,这次年会既是一次贯彻落实工作的会议、思想动员的会议、(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前)策划的会议,还是一次推动工作上水平的会议。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再上水平、再出成果,还要探索怎样集中地推出一批法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推出一批有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成果,有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战略部署的、深刻阐述的思想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持续不断地推动法治建设的理论、历史回顾、历史梳理和经验的科学总结成果。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更好的学术基础,营造更加浓厚的舆论氛围。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期刊界怎样集中地开展对十八届四中全会重大战略部署、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创新的宣传。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各个期刊应当成为科学阐释四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理论平台和渠道,使得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深入到全国。
随后,张文显副会长指出,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法学期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尤其是在引领法学创新、引领法制思潮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文显副会长还结合本人作为作者、期刊创办人的经历,指出了法学期刊在培养法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年轻学者的扶植作用。之后,张文显副会长指出,作为中国法学会负责联络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副会长,他将一如既往的支持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工作,支持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支持:一是,经费方面的支持。二是,中国法学会的《要报》。《要报》的素材和题材来源于法学期刊,这些要报直接报送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及中央其他部门。三是,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将考虑搞开放式的中国法学优秀期刊评奖活动,并将这个评奖活动确定为省部级的奖励。最后,张文显副会长预祝本届研讨会圆满成功。
工作报告(9?40-10?00)
傅鼎生教授(主持人,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
会议首先补充了一个程序:《法学评论》杂志主编秦前红教授接任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的表决说明及提议。
朱广新秘书长受常务理事会委托,作了《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3-2014年度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013-2014年度工作回顾。在过去的一年里,常务理事会和法学期刊单位主要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举办“学术诚信与法学期刊的责任”主题研讨会,把抵制和规制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问题引向深入;(2)《中国法学》、《法律科学》、《环球法律评论》等几家重要法学期刊单位举办期刊周年座谈会,总结过去,分析当下,谋划未来;(3)《法学研究》、《环球法律评论》、《中外法学》、《清华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等杂志编辑部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办刊经验交流会;(4)落实去年年会的研讨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期刊论文注释体例规范指引”。
第二部分:本次年会的准备情况。本次年会的召开得到了甘肃政法学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甘肃政法学院学报》和《西部法学评论》主编史玉成教授和副主编王宏璎教授在会议时间、住宿酒店、参观考察等问题上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张新宝会长对会议组织安排的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指导。今年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法治中国背景下的中国法学期刊:历史机遇、使命和挑战”。这是一个相当开放的话题,目的是为了让各个法学期刊更加明确自己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历史机遇与职责,为中国法治发展作出更富成效的努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法学期刊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地位,本次年会特别安排大家学习交流孟建柱同志对《中国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的祝词、中国法学会王乐泉会长和陈冀平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在7月16、17日中国法学会研究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第三部分:未来工作安排
(一)举办研讨会
2014-2015年度预计举行2-3次小型专题研讨会。接下来,研究会将帮助《法学评论》编辑部举办《法学评论》杂志创刊30周年庆祝会,并借助机会召开专题研讨会。
(二)加强中国法学期刊网建设。
“中国法学期刊网”是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官网,是展示中国法学期刊整体形象,发布中国法学期刊发展动态的重要窗口。未来一年我们将联系广大法学期刊单位,加强网站的建设和日常维护工作。本次会议结束后,研究会秘书处将向广大法学期刊单位发送关于加强中国法学期刊网建设的正式书面文件,要求各法学期刊向法学期刊研究会推荐一名通讯联络员,使各法学期刊单位与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保持稳定、持续的联系。我们希望,中国法学期刊网为广大法学期刊的发展提供积极、健康、符合学术评价规律的引导、宣传作用。
(三)常务理事更换以及新增理事工作
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再过一年多即将进行换届工作,为此,我们暂时不考虑增加理事。我们欢迎其他法学期刊单位与法学期刊研究会保持积极的联系,欢迎热爱法学编辑事业的法学期刊工作者、法学研究者积极参加法学期刊研究会的各项活动。
(四)2015年年会的承办单位
根据申请,并考虑到研究会的整体工作安排,2015年年会由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承办。
主题报告(10?00-11?40)
主持人:韩松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法律科学》主编)
许明月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现代法学》主编)
韩松教授:尊敬的各位同仁、甘肃政法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现在我们进入会议的主题报告阶段,这个阶段由我和许明月老师共同主持,我主要负责宣布发言的顺序,最后由许明月老师点评和总结。本阶段由五位老师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从各个方面进行发言,最后再由许老师对各位的发言予以点评。下面有请秦前红教授作报告。
秦前红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法学评论》主编):
大家好!如张文显会长所说本次年会是在一次特殊背景下召开的。整个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四中全会“法治中国”的问题,我个人作为一个法学期刊工作者,我对法治中国的这个会议有些期待,也有一些个人的预测性东西。从我个人的解读,我关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是这次四中全会从宪法层面上会承接三中全会讲的宪法实施机制、宪法实施程序。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宪法修改的问题,我们改革开放以后一般是五年修一次宪法,从2002年之后又10年没有修改宪法了。习总书记给我们定的框架是先立后破。但是我们知道,我国法治的框架与未来的改革是捉襟见肘的,很多情况下改革的增量是没有办法容纳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这个到底跟法治之间是一个什么关系,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是政治学者和公共关系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法学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整体看是缺席的。第三就是立法问题,我关注的是立法资源与立法权限的配置问题,包括三中全会提及的关于扩大地方立法权的问题,关于立法问题有很多是值得探讨的。第一,我们的执政党、我们的政府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是宪法35条,有很多是没有具体化的,所以这个结论是有问题的。第二,立法的正当性是与民主的正当性联系在一起的;还有就是司法改革的问题,司法改革以去除地方性为目标,中国的司法难道没有地方化吗?地方化是不是要从价值评判的角度一定要予以否弃的?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司法都有地方化的问题。在未来的路线图中,如何使司法更清晰,更具有可操作性,这其实是法律人、法学期刊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民主和法治的关系问题。民主和法治就是并行不悖的关系,我们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时候,是民主来决定这个笼子是什么性质的,这个钥匙是掌握在谁手上的。民主是不能回避的,我们教科书里早就讲了民主是法治的前提,法治是民主的保障,现在怎么可以把他割裂开来呢;还有就是关于期刊人的使命问题。我们当下的法学期刊自我限缩、自我审查、自我阉割太多,这当然有法学期刊与意识形态的纠结问题,但是我想如何在保持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尊重我们的学术自由,保证我们理论探索的勇气,是法学期刊的必要品质。
谢谢!
林来梵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清华法学》主编):
我主要谈一下什么是“好论文”?大家都认为有“问题意识”的文章是好文章,但是究竟何为“问题意识”呢?比如有些问题不是实践中提出的,而是学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选题是不是好选题。我们目前有一个普遍现象是,大家都去关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纯理论的论文是比较难发的,这导致的结果是,我们期刊发展的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分散化的个性经营不足。大家都朝实践中去,就会被实践中的问题牵着走,而且与当今中国法学发展的阶段不太适应。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关注实践导向的同时也要鼓励纯理论的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生能够在学说史上留得住的文章。同时,我们也要鼓励法学期刊留出版面给纯理论研究的文章
黄文艺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法制与社会发展》副主编)
感谢大会给我安排发言的机会。研究会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孟建柱同志对《中国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的祝词,我的学习体会是这份祝词对法学期刊的职能和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定位,所以我发言的主题是《法学期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职能定位》,我把法学期刊的职能定位概括为六个平台:第一,法学成果的发表平台;第二,法学成果的传播平台;第三,法学研究组织平台;第四,法学学风建设平台;第五,法学人才培养平台;第六,法学咨询服务平台。前两个平台是法学期刊传统的、基础性的职能,后面四个平台是从前两个平台中引申出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加以突显和强化的职能。当然,一份法学期刊要同时建设好这六个平台确实很困难,如果一份期刊能在一两个平台建设上做好就已经不错了。
孙培福教授(《政法论丛》主编):
感谢张新宝会长、朱广新秘书长,大家好!山东政法学院自2006年由山东政法干部管理学院改建以来,《政法论丛》的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校领导对校刊《政法论丛》十分重视,从2007年开始成立独立的编辑部。我们编辑部五位同志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各界的帮助下努力工作,使得《政法论丛》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我们用四年的时间在2011年底使《政法论丛》进入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录,到2014年我们又进入CSSCI来源期刊目录。谈到办刊的体会,我的体会是:第一,要对期刊进行准确定位。我们对《政法论丛》的定位就是纯粹的法学学术期刊,不再像过去一样各类文章均予刊登;第二,要有自己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独到的运作思路。我们思路是一定要坚持理性思维,不主观臆断,严格按照客观规律来办好期刊;第三,在稿源的获取上要有新思路。我们的刊物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归功于各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向各位表示诚挚的感谢!
吴岩(《法学论坛》副主编):
尊敬的张文显会长,各位领导、各位期刊界同仁,大家上午好!感谢安排我一个发言的机会,我的发言是“新时期法学期刊的社会责任”,主要谈四个问题:第一,社会转型与法治中国。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国际化,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时期,主要表现在:执政党执政理念、国人的价值观念、政府职能、经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和变革;人们思想多元化、社会治理组织多样化、国家治理法治化、中国问题国际化与国际问题中国化,而且这一社会转型有加快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出现社会矛盾频发,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相对落后等问题。法治中国建设就是要在法治的轨道上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以适应、把握、掌控这一社会转型,使之沿着科学发展的路径顺利实现我党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二,国际规则与中国问题;现如今,中国在国际贸易、国际组织架构等方面积极参与,国内法与国际法联系日益紧密,中国正步入由熟悉、适应国际规则,维护自身利益,向参与、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的新阶段转变。这与法治中国建设高度契合,国内法与国际法研究与实践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反应在法学期刊,则是对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研究逐年增多;第三,学术引领与专题策划;法学期刊要看清方向,把握学术发展的趋势,自觉并主动地提出顺应社会发展的研究课题,从而对法学研究起到引领作用,哪怕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就需要有探索的精神和开展正常的争鸣批评精神;同时,法学期刊应引领科学、规范的学术之风、反对抄袭、剽窃等违反基本学术规范的行为,以更好地发挥法学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第四,规范办刊与把握规律。为了办好法学期刊还要把握办刊规律,处理好三层关系:一是,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方向,积极组织策划理论联系实际的优秀文章;二是,既要尊重、善待名家名作,又要注重发现、扶持有潜力的新人新作;三是。既要考虑各大评价体系对办刊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又要考虑学术推广,并为日益增长的学术交流需求做出贡献。
韩松:感谢各位发言人,下面由许明月老师对各位的发言予以点评。
许明月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现代法学》主编):
许明月老师对五位发言人的发言一一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和点评。
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简报(3)
【编者按】2014年8月10日-12日,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及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主办,甘肃政法学院、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承办,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协办。年会以“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的期刊建设”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1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为记录留存本次年会内容,我们对会议过程和内容进行了总结梳理,形成会议简报,以期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编辑同仁了解关注研究会,共同促进法学期刊的繁荣与发展。
学术研讨会(14:30——16:10)
主持人:谢海定编审(《法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李秀清教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
主持人谢海定教授:非常荣幸能和李老师一起主持下午这个单元,下午的主题接续上午的主题。有请第一位发言人史玉成教授,史老师的发言题目是《问题意识、个性意识、品牌意识:强化学术期刊生命力的三要素》。
史玉成教授(甘肃政法学院学术期刊部主编):
各位代表下午好!可能是因为照顾东道主的原因,会议安排我下午作首个发言,我借此机会欢迎各位到兰州来,同时也希望各位代表、专家对会务工作的不足多多包涵。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问题意识、个性意识、品牌意识:强化学术期刊生命力的三要素》。
程燎原老师在其《中国法治政体问题初探》一书中有一章,题为“昌明法学,淬砺法治——中国的近代法政杂志的兴盛与宏旨”。我个人认为,强化学术期刊的策划意识与学术导向、个性养成与品牌意识,应当成为强化学术期刊生命力的基本要素,以下我结合我的工作对此谈一点体会与看法:
第一个方面是问题意识:学术期刊选题策划应坚持的基本导向。一本优秀的学术期刊,首先必须从优化选题开始。我认为,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当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组织选题策划。学术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中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至少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首先,要有宽广的学术视野,了解、掌握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与动态,具备对学科前沿“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基本素养,准确把握学术研究的脉搏;其次,能够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及时捕捉本学科获得突破性的进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此作为期刊选题的重点和内容的中心;再次,根据学术期刊自身的发展定位、特色和优势,找准选题切入的角度和方式,形成符合本刊要求的具体选题规划,展现自身的个性和风格。
第二个方面是个性张扬:学术期刊以特色求发展的必然路径。一份学术期刊要在当今社会色彩纷呈、竞争激烈的各种期刊中崭露头角,得到社会的承认与青睐,靠的就是它的质量与特色。学术期刊如何培育自身的个性特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准确定位;二是发挥学科优势;三是借助地缘特色。
第三个方面是去伪存真:编辑主体树立品牌意识应秉持的价值取向。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主体,应当维护学术期刊的声誉,维护学术研究的尊严,树立品牌意识,坚守“去伪存真、追求卓越品质”的职业操守和价值取向。编辑在组稿、选稿、审稿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从编辑技术的角度,学术期刊编辑还应当对核心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给予充分的关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主持人谢海定教授:感谢史玉成老师的精彩发言,史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如何提高法学期刊的质量。
下面有请第二位发言人刘明昭老师发言,刘老师的发言题目是《多维视角下的法学期刊成长路径考》。
刘明昭(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法学学科执行主编):
各位老师下午好!现在结合我投给年会的文章谈谈我的一些体会。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契合了会议的主题——法治背景下感受到的两个变化,一个是期刊的使命、加强环境优化,第二个是关于法治的一些相关的研究论文,还有一些实践性强、操作性强的论文的写作方法迎来了一个更灿烂的春天;第二部分主要是目前期刊和在法学研究中表现出来的四个问题;第三部分是期刊与编者难以做的,但也确实需要做的六个方面。我重点说一下第二和第三两个部分。
期刊文献与学术研究中的四个问题:一是,选题缺乏创新,研究方法过于抽象。所谓的现代化、本土化、实践化、有用化、确定性并具有操作性,就是要养成务实、技术性的学术风气,避免支离破碎地拼接国外的资料。二是,写作模式趋同,文章风格较为单一。三是,一稿多发投机取巧,学术规范任重道远。近期发现大量一稿多发,主要是隐性多发。在与各位同行的交流中,发现我刊(《复印报刊资料》)设置了对此情况的排查程序,收效显著。四是,冷门区域缺乏关注,学科分布略有失衡。
法学期刊和编辑的责任与使命:一是,选题策划,主动突出;二是,形成刊物特色;三是,支持青年研究者;四是,做媒介促进刊物成果应用;五是,信息化意识养成;六是坚守职业精神。编辑工作十年,追问最多的还是学术刊物的实际受众是谁,是学生,是青椒,是同道,还是自己?落笔小文是梳理是反思也是探索。
主持人谢海定教授:谢谢刘老师,书报资料中心不仅是面对作者、读者,还面对着我们全部期刊,他们的角色与我们的期刊编辑不同,关于刘老师提出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可以继续讨论,下面有请第三位发言人杨明光老师发言,发言题目是《新媒介环境下学术期刊发展机遇》。
杨明光教授(《天津法学》主编):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同仁。今天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新媒介环境下学术期刊发展机遇》,学术专业期刊在新媒介的环境形势下,总体上面临这么几个问题:
一是,新传播平台:传播渠道与连接导向。互联网使传播变得更直接、更方便,降低了传播的成本。利用新媒介平台,有利于补足学术期刊的传播短板。新媒介传播有利于放大学术期刊的“连接导向”特质,而“连接导向”的特质恰恰是新媒介时代最重要的特质,阅读的主导权从内容提供者身上回到读者身上。
二是,学术共同体:开放性与影响力。围绕共同的学术问题或者学术理念,往往比较容易形成学术共同体,构建起新的社会联结。如果学术期刊能够抓住网络学术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也就抓住了未来信息社会的运行规律,也就必然迎来自身的发展,其学术话语权、意见影响力也有可能得到显著性的提升。
三是,市场化前景:知识商品的社群经济。总体看,学术期刊普遍经费紧张,针对这一问题,新媒介或许给专业期刊带来新的变化。学术期刊,其本身就是知识内容的生产商,通过其构建起来的学术共同体就是一个庞大的社群。我们甚至可以给学术期刊的市场化前景起一个名称,即知识商品的社群经济。
杨老师还结合自己主持《天津法学》的体会与感受,对法学期刊的编辑队伍、我们的法学学术生态环境,以及对年轻学人的扶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与会学人的赞同。
主持人谢海定教授:下面有请第四位发言人林士平主任发言,林老师发言的题目是《数字化编辑环境的构建——基于学术期刊视角的分析》。
林士平(《现代法学》副编审):
我国期刊业正处于体制机制变革、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向人工智能化编辑的转型,构建学术期刊的数字化编辑环境,对于提高期刊质量编辑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减轻编辑人员工作负担,解放编辑生产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第一个问题是数字化编辑环境的概念界定。我认为数字化编辑是指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与手段进行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接受投稿、审稿评判、修改加工、查重校对及信息互动的工作方式。数字化编辑环境就是指以数字化技术和手段进行编辑的工作环境。
第二个问题是数字化编辑环境的特性分析。具体而言,数字化编辑环境至少具有数据标准化、流程自动化、决策智能化、操作人性化等特质。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构建学术期刊编辑环境平台。一是,期刊协同采编系统(CNKI辅助审稿工具是中国知网)。辅助审稿工具提供如下服务:学术不端检测、创新性检测、稿件研究内容趋势分析以及作者发文检索等。二是,黑马校对系统。该系统功能强大,能够进行高度智能化操作。具体包括:检查重句、校对标点、校对科技计量符号、校对领导人排序、校对目录、检查台湾问题。三是,短信群发系统。
主持人谢海定教授:感谢我们四位学者的发言,我稍微梳理一下:上午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法治中国的实践需求与法学期刊的使命,法学期刊在回应法治中国实践的需求中能够做什么?包括刘老师提到的选题取向、几大功能、具体的问题点等等,等会儿可以接着讨论。关于法学期刊、法学论文对于政治、经济、社会重大热点的回应,要跟学术积累、法学研究的积累结合起来。一方面我们需要回应现在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我们要注意这些年来我们法学期刊可以为法学知识的积累作什么样的一些贡献。接下来是传统的法学论文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与新媒体时代读者的一些阅读习惯之间产生的一些张力。关于学术体制、学术期刊体制与学术自由、学术期刊多元化发展的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术期刊同质化的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点。关于学术量的上规模、资料获取的便捷性,来源的多样性,知识的跨界交流、精细化,对于我们一线编辑的要求是全能的编辑,但是编辑个人又是有学科的、专业化的。这之间实际上是有矛盾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一线编辑来谈谈工作中的感受与需求。个人的感受还有:比如说是重期刊的工作还是也追求学术;在处理稿件的时候,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是重视人脉啊,还是坚持原则注重稿件质量,这也是困扰一线编辑的问题。
哪位老师先发言:
傅鼎生教授(《东方法学》主编):我想沿着史玉成老师的三个意识延续下去,我赞同法学期刊应当有上述三个意识,我认为还应有两个意识即引领意识和担当意识。我发现现在法学期刊有一个现象,就是抓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抓多了,基础研究也就少了。我要讲的是我们的法学杂志是不是能为基础研究提供支持,因为越是重大的成果越是来自于基础研究。我们发现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一般都是从基础研究中走出来的。基础研究还有生命力,十年以后二十年以后我们能为学术史留下来什么?基础研究能够留下些东西。目前中国法学的基础研究还不足,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所需要。我提五个方面:给基础研究版面留余地,同等条件下优先用,不要求全责备,风险意识和担当意识。
上官丕亮教授(《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副主编):我对刘明昭老师的发言有所感想,“法治中国背景下的法学期刊办给谁看?,”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法学期刊的受众是谁?我们的法学期刊是办给谁的?是不是应该面面俱到?是应该兼而有之还是分类办刊,我们的法学期刊是办给谁看,法治中国的需要,很多学者和法官都提出了不看我们的刊物,太深奥了。我们的期刊要不要给外国人看?这些问题是我提出来请教大家,希望大家给我解答。
柳华文教授(《国际法研究》副主编):我们去年年底刚拿到刊号,我们这个刊物还有点特殊性,刚才提到的问题是期刊要不要给外国人看,我们的刊物主要侧重国际法,是要给外国人看,国际法有特殊性和专门性,我们自己收到的国际空间法的论文完全看不懂,需要找一些专家。我们现在在找一些经验,很多刊物注重引用率,但我们的刊物注重国际法方面,引用率比较低,所以我们主要针对对国际法深入研究的文章,给国际法研究的专家提供一个平台。我们是第一次来开会,希望能更多地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大家庭相互协作的氛围。
王岩云(《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刚才上官老师提到的问题——“给谁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给研究生讲课——讲论文写作。开始让学生看期刊,从课本中走出来,还不如让学生去看期刊,找自己最喜欢的文章。还是应该让多数搞专业的学生能看懂,我们期刊应该承担起在法学教育中更加重大的作用。
林来梵教授(《清华法学》主编):学术期刊不要期待很多人去看,不能把学术论文作为消费品、消磨品。真正的学术论文肯定是很少人能看,而且在学术史上有贡献的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是如此。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很少有人去看。但是它可以转化,比如法律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法律评论》。我们很期待他们做这样的一些工作,把非常生硬的一些论文通过评论、或者更加活泼的一些形式转化过来,让更多的人去看。
有一点不太同意一些老师的观点,正式的学术论文它是需要文献综述的。这在国际是一个通例,中国学者做得不好,梳理得很生硬。这一点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很多期刊论文相当于国外刊物中的essay(评论)。
袁方(《中国法律评论》执行主编):谢谢林老师给我们期刊做了一个小报告。我们这个期刊是2013年11月刚刚拿到刊号,2014年3月出版的第一期创刊号,是一本刚刚起步的期刊。在创刊中得到了很多领导、专家的支持,也荣幸地得到了很多在座学者、教授的赐稿,还有一些青年才俊。我很赞成史玉成老师的观点:个性是期刊的灵魂。首先一点就是要办成自己的特色,我们期刊的理念是“思想之库府,策略之机枢”。既重视思想性,又重视策略性,把我们富含思想性的学术研究成果能够融入到我们实践中的问题。这需要有一种问题意识,这个法学研究成果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决策层,影响到立法、司法、执法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推动法治发展的一种力量。
陈金钊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方法》主编):刊物和作者都一样,实际上都面临一个高雅还是媚俗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没有这么简单,上午有谁说文章只有让法官看懂才是好文章,我觉得这是不可能。因为法官他们实际上也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再一个,看懂、看不懂这是一个理解的问题。要达到理解是需要前见的,如果他在这一个领域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前见,他怎么能懂呢?看学术文章的标准它还是有一个学术标准,而不是让它不停地媚俗。学术研究要坚持学术标准,比如思维发展、知识进步。
朱广新秘书长(《中国法学》编审):学术期刊的受众是谁?根本问题是其发挥什么功能,而不能从身份看待这个问题,要回到学术文章本身。它是推进学术前进、发现真问题去研究,受众范围是很小的。高精尖问题只有在这个专业领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人才能看懂,然后通过大家合理化的探讨之后转化为普通问题,向水波一样慢慢扩大,这样学术就进步了,一个学术文章,首先定义是学术,要有学术标准,不同的人通过这篇文章得到不同东西。
这里面有一个潜台词,就是我们目前的学术研究在文风方面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有些文章句子很长,有些时候出现翻译语体,读起来很费劲,没有主语、谓语等。学术文章首先要定位学术,明白学术是什么。我们要按照学术的标准把文章写好。不同的人从这篇文章获取的不同内容,有些获取知识、有的是灵感、有的是写作的动力。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学术本身。
张仁善教授(《南京大学法学评论》主编):《南京大学法律评论》是半年刊。杂志办给谁看?我想什么杂志办给什么样的人看,你想看什么杂志就叫挑什么看。每个刊物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比如国际法就给国际法的人看、律师就找律师文摘看。
主持人谢海定教授:下面我就把话筒交给李老师,由李老师就这个单元的发言作总结。
本单元由《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李秀清教授做总结发言,李老师的发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老师感叹本次会议的会风很好、印象很深。我感到非常高兴。
第二,李老师感谢四位主题发言人、九位自由发言人。李老师将专题研讨的话题归纳为对选题、编辑、策划、规范、信息化处理等方面。李老师总结说这些讨论既有程序性的尝试,也有发自肺腑的感受。李老师认为这些都体现了大家办刊人的使命感和职业精神。
第三,李老师结合自己办刊的经历及前面《天津法学》杨主编谈到的“幸福与悲哀”这一话题谈了自己的感受。李老师在回应四位主题发言人的报告时,提出了以下一些疑惑:比如期刊的个性与同质化问题。这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尚无法再短期内回答和解决,特别想期刊自身要服务的政治目的以及目前的期刊评价标准。李老师还谈到我们对年轻学者的培养不仅仅只是一些呼吁,要能够尽力践行。但如何在复杂、恶劣的学术环境中做到这一点还是很困难。李老师也希望能够关注一线编辑的实际生存状况,能够给他们以更多关心,而不让年轻的编辑们完全边缘化。
第四,李老师谈到学术综述写作上的误区以及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写作上的不足。李老师还回应了黄文艺老师与林来梵老师对这一问题的报告。
第五,李老师完全赞同中国法学研究的国际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她结合自己在马普所的访问经历谈到,在外文的关于中国法学的研究作品中,导论性的作品有一些,而专题性的很少很少。这涉及我们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问题。
第六,李老师结合自己出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的经验,感叹我国真正的学术评论很不成熟,在实践中,也因为种种的阻力而不得不减去相关的栏目。
第七,李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希望法学期刊能够为如法制史、国际法这样一些影响因子(现行学术评价标准)低的作品给予一些版面。因为基础研究不仅是重要的,而且这也关涉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第八,李老师谈到不管怎样的信息化、新媒介又会怎样影响,我们主编及编辑团队的学术鉴赏力仍然是基础。
最后,李老师说,希望我们的主编有主编的品格、编辑有编辑的品格,也祝愿研究会能够在张会长的带领下越办越好。
学习交流(16:25—17:15)
李建华教授(主持人,《当代法学》副主编):
按照会务组的安排,我们现在进入学习交流阶段,本单元由我和《中国刑事法杂志》的副主编单民教授共同主持。本单元我们共同学习孟建柱同志对《中国法学》杂志创刊30周年的祝词以及王乐泉、陈冀平同志7月16、17日在中国法学会研究会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今天上午张文显副会长在致辞中也强调了孟建柱、王乐泉、陈冀平三位同志的讲话。三位领导同志的讲话对于我们办刊和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是怎么在办刊的过程中把握好政治方向与学术方向的关系至关重要。恳请各位代表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来,使我们通过讨论提升认识,并把我们的认识具体贯彻到办刊中来
单民教授(《中国刑事法杂志》副主编):
受研究会的委托,我们两个担任本单元的主持人,希望大家像前几个单元一样踊跃发言。
在这个阶段,《法学评论》主编秦前红、《北方法学》编辑王艳慧、《国际法研究》李庆明副研究员、《法学研究》编辑部主任谢海定、《法学评论》编辑张素华、《法学家》编辑尤陈俊、《河南大学学报》主编蔡军、《清华法学》编辑部主任徐雨衡、《中国社会科学》法学学科负责人赵磊等9位代表先后围绕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学术理想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术期刊评价体制、编校制度、个人工作经验、办刊心得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与会代表中引起强烈共鸣。
主持人单民教授:以上9位同仁的发言让我们收获颇多。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旗帜下,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学术自由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之间的关系。我们本单元就进行到这里,谢谢大家!
闭幕式(17:15—17:40)
温世扬教授(《法商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
闭幕式有两项议程,第一项为研究会会长张新宝教授作总结发言,时间不限。
张新宝教授(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会长、《中国法学》总编):
张新宝会长的总结发言共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代表研究会对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甘肃省委、省政府、省政法委和省法学会,感谢甘肃政法学院、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北大法宝,感谢张文显会长莅临会议并做重要讲话,感谢中国法学会研究会的领导同志亲临指导,感谢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特别是在大会上发言的各位专家、学者,感谢主持各单元会议的副会长以及常务理事们,感谢为大会精心服务的老师们、同学们和工作人员。
其次,对本次会议做了简单的总结,他认为这是一次有学术含量、有理论深度、有问题意识、有对策方案的会议,既有艰深复杂的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基础问题的探讨和经验交流。各位主编兰州论剑,传经送宝,使得本次会议形成了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的良好会风,同时本次会议也是一次团结、友情的会议,无论是主题设计、主题发言和评论、讨论,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再次,张新宝会长结合自己多年的办刊经验与各位代表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最后,张会长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希望各位代表认真学习孟建柱书记、王乐泉会长、陈冀平书记的重要讲话以及张文显会长今天的重要讲话;第二,迎接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以崭新的风貌投身到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去,发挥法学期刊的独特优势,为今后的法治建设和法学事业的繁荣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希望各法学期刊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第三,要落实工作报告和昨天的常委理事会所布置的几项工作,尤其是中国法学期刊网的建设、学风与职业道德建设、小型研讨会的组织等重点工作。
主持人温世扬教授:最后一项,有请2015年年会承办方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敏教授发言。
刘敏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尊敬的张会长、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研究会决定将明年的年会交由我们南京师范大学来承办,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在此,我们感谢张会长以及研究会的各位领导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将不辜负研究会各位领导的期望,在张会长以及研究会秘书处的指导之下,早做准备、积极筹备,努力把会议办好,让各位代表满意。最后我代表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发出邀请,邀请各位代表在明年参加我们的年会。我们将在明年南京最好的季节举办这次会议。2015,南京见!谢谢!
主持人温世扬教授:各位代表,至此,我们的各项议程均已完成。我宣布,中国法学期刊研究会2014年年会胜利闭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