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位置: 首页 》直属研究会 》综合报道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第十八届海峡两岸财税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13-05-27   来源: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  责任编辑:admin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第十八届海峡两岸财税法学术研讨会于3月30日至31日在中央财经大学学术会堂举行。会议收到论文150余篇,来自海峡两岸财、税、法学界学者与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税务学院、法学院的师生20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值十八大之后,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发展战略。依此战略理念,本次研讨会将主题确定为:依宪治国与财税法治、收入分配改革与财税法治创新。在论坛的大会主题发言、30日下午的分组讨论、31日上午的大会对话等环节,代表们就相关主题进行热烈深入交流研讨,为财税法发展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路径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成果。研讨会分为开幕式、研究会理事会会议、理论研讨和闭幕式等四个部分。

  开幕式由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院长汤贡亮教授主持,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周成奎、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郝昭成、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生、台湾大学法学院教授葛克昌、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等领导和嘉宾在开幕式上致辞。

  周成奎副会长认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十分契合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作为一门交叉性的应用法学学科,财税法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达成了诸多共识,其作用和影响逐渐被相关学科所认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财税法学研究会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科发展方面的战略规划和引领作用,确立财税法学科的自信。财税法学全体同仁应该在研究会的引领下,着力强化财税法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加快推进财税法学科发展,坚定财税法学科的自信发展之路。周成奎副会长号召财税法学研究会全体同仁加强财税法基础理论研究,关注中国财税法制实践,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做出努力和贡献,推动财税法学科发展和制度建设的进步。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王征常务副会长代表研究会作的2012年工作报告,同时审议了以下事项:(1)审议理事请假制度;(2)审议理事会表决程序;(3)审议新增理事名单;(4)研究会组织机构建设;(5)课题组负责人的设立。会议通过了58位候选人成为本会理事的决议。就研究会组织机构建设和课题组负责人的设立也通过了相关决议。

  理论研讨分为依宪治国与财税法治、收入分配改革与财税法治创新、其他财税法前沿问题三个主题。

  一、依宪治国与财税法治

  依宪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之一,财税法治则是这一方略的突破口。确定依宪治国与财税法治的研讨主题,学者们就财政宪法、公共产权收入、政府非税收入、法律不完备性、税收谦抑等概念展开讨论,充分展示了财税法学人的理想主义追求。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刘尚希教授在关于“公共产权收益的法律思考”的讨论中,指出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 但公有制未能抑制贫富差距的迅速扩大,其原因可能在于公有制只是停留在宪法上,没有制度配套,未落地;强调公有制国家有大量财富,需以此为前提做好法律对收入的流量控制。

  台湾大学法律学院葛克昌教授以税捐实质正当性与违宪审查为题,指出国家财政需求、租税的长期征收历史均不足以成为课税的正当性依据;租税之课征应以正义之衡量标准作为正当性原则,非宪法所专属;正当课税需要以所得和消费为正当化事由,需要处理好财产权资源与其他自由的关系。

  台湾“司法院”大法官黄茂荣教授以“平等原则及其在台湾税法释宪实务上之适用”为题,指出平等课征即是平等原则在税收领域的体现,何种情况下允许例外和差别对待;平等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一般界定为宪法层次,与平等原则相抵触的就会无效,这也会导致实务中出现困难。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办主任杨临萍法官就地方政府违法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纳税人少缴、漏缴税款应如何处理问题,明确指出:第一,因当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违法国家法律而无效,该纳税人少缴税款的利益不能保护。第二,该纳税人因信赖当地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少缴、漏缴税款事出有因,应综合考量各种法定因素予以处理。第三,涉及财政税收事宜,根据宪法、立法法属于国家专属立法权事项,没有全国人大及常委会特别授权,其他机关无权僭越。第四,凡违反立法法设定的国家专属立法权事项,且无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授权,所作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律保留原则,属无效的行政行为;凡无效的行政行为均不属于任何信赖利益保护范畴。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甘功仁教授以“公共采购法律制度的完善”为题,指出我国公共采购数额巨大,随着经济发展,亟需深入进行法理研究并严格规范;不能把《招标投标法》完全等同于《政府采购法》,需要建立统一、全面的公共采购法律体系,完善监督体系。

  厦门大学法学院朱炎生教授在关于“税收债务关系说与国家征税权力之约束”的讨论中,提出税收法律关系被认为是属于国家与纳税人在公法上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税收债务关系说在我国被接纳和吸收的现象趋于明显,其核心与内在价值在于体现为是对国家权力的法治约束。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大旗教授在“财政入宪的规划分析”中,提出从本体性的法律关系和辅助性的法律关系出发将财政关系分为两类:财政收支关系、辅助财政关系,高度抽象归入到宪法范畴;财政关系应以财政正义、财政民主、财政法治三种维度入宪,这也是规范财政宪法的核心价值。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贾小雷研究员在关于“公共收入的坐标与国家财政图像解析”的讨论中,指出公共收入中税收占非常大的比重;土地、国有资本的经营等所取得的收入这一部分常常为人忽略;税之外的收入部分如何进行操作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山东工商学院政法学院张献勇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未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财税宪政一定不能缺席;应在三个方面推进宪政:第一,从财税法制入手,税收立法权的回归等已形成共识;第二,构架中国预算议会,从控制收入、控制支出的主体权力都归属于人大入手;第三,如何强化社会监督包括普通公民和大众媒体。

  西北大学法学院王鸿貌教授在评议中指出,税收债权债务关系说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新理论有更大的解释力和预测性,从而具有理论发展的比较优势;历史来看,2001年税收征管法的制定、2007年企业所得税法的修订,很多都基于债权债务关系而引入的,这对于探讨债权债务有很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法学院叶姗副教授以成品油消费课税规则的演进为对象,讨论了税收剩余立法权的界限;指出消费税是跟结构性减税大趋势相悖,选择性征收导致税目具体指向不明确;消费税被赋予了太多调控功能,税收构成要件的原则等都值得探讨。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王惠教授在关于“税收谦抑性”之伦理考证中,根据权力必须谦抑的理论,认为从刑法中的谦抑原则得出启示,提出税权应当谦抑;谦抑性的主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纳税人,纳税人的谦抑性是指对征税权需要敬重等;从税法的谦抑到税收的谦抑,理论意义重大,衍生出税收的正当性、国家的正当性等深层次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段晓红教授在“我国税收授权立法废存之辩”讨论中指出,在中国税收授权立法是在我们改革中形成,对税收法定主义造成冲击;税收授权立法应保留,但要控制其适用范围,同时要加强监督,以及公民参与权。只要权利制约和公民参与有效,我国也能授权立法和法定主义共生。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谭立教授在“政府非税收入设立权及其配置”的讨论中,指出非税收入的状况较为混乱,非税设立确定权的配置状况不理想,层级配置低,权利分散,导致非税设立权的错位和越位;非税项目像税种一样要有若干要素组成,非税项目的设立权与设立税种的权力相接近;非非税设立权是若干权力的组合,需要分解为申请权、审批权等形成分层次的权利配置。

  关于税收立法权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提案引起广泛关注。立法权收回人大,是财税法最根本的问题,是税权的配置和归属问题,是我国需要在顶层设计中考虑的问题。本次论坛做出程序创新,在31日上午专门为此设置大会讨论环节,就税收授权立法的法律界限的问题展开对话。在讨论中,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剑文教授结合新形势下人大财政监督职能的建构与强化,解析了宪法规范与治国目标的交互映照;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陈清秀教授以法治国原则在税法上之运用为题,指出宪法上法治国原则落实在税法上,在形式上保障税捐安定性,在实质上伸张税捐正义公平;台湾成功大学柯格钟教授在台湾税捐法制问题的检讨与再出发讨论中,认为台湾税捐制度漏洞过大、优惠充斥、巧立名目、权利义务不对等、税捐争讼程序繁杂等问题亟需改革;上海财经大学朱为群教授以理想主义超越现实主义为题,指出我们的宪法里没有财政税收基本法的缺失,应以先者为榜样面对挑战实现超越;中南大学法学院周刚志教授对国务院现行授权立法源自全国人大1985年授权的说法表示谨慎质疑,认为可以从更早的宪法中找到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梁文永研究员评议中认为,论坛将改革思想从平面推向了立体化,推动全体人民之公业“对上改革、对下开放”的纵深化发展,迎来了财税法治的春天,助推“以人民为主体”的梦。

  二、收入分配改革与财税法治创新

  收入分配问题是当前国人最重要的关切之一,收入分配改革也就成为深化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切入点。确定收入分配改革与财税法治创新的研讨主题,学者们就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深刻影响收入分配的财税法律创新问题展开讨论,可以展示财税法学人对具体生活与实践的深切关注。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叶金育在关于“收入分配的边界思考”的讨论中,提出收入分配是个伪命题,在改革中不能将各种所得的分配改革仅界定为狭窄的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差距不大,而在收入分配改革的背后财产的差距在拉大;政府对城乡居民的收入有多大的调控作用值得商榷。

  广东商学院朱孔武教授在关于“房产税之宪法界限”的讨论中,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房地产调控的“国五条”为起点,讨论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问题;强调房产税试点和推广应该采取立法形式,要明确房产税是所得税还是物业税;房产税征收不得损害公民婚姻家庭等基本权利,需经受比例原则的检验并应受平等原则拘束。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梁俊娇教授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研究”中,提出个人所得税到底是收入功能还是再分配功能有争议;个人所得税从税种的性质来讲应该是以再分配功能为主;其再分配功能较弱是因为个人所得税征收的规模太小,影响了再分配功能的发挥;目前个人所得税限于对收入流量的调节,对存量的调节还要依靠其他的税种。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俊明博士在“国家征收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税的正当性及其反思”讨论中,提出有必要探究个人住房转让所得的征(免)税背后所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以保障人民财产权利以及税收的公平负担,并规范政府动用税收方式调控房地产的合理界限;国办发《17号文》如果是要做实,应明确税负平等负担;如果只是要表决心,政策性的宣誓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杨秋林研究员在“我国税收调控房地产合法性问题研究”中,指出国务院开征房产个人所得税和试点不符合法律规定,理由是,《房产税暂行条例》是一种授权立法,开征房产个人所得税及房产税改革试点违反《立法法》第十条不得转授权的规定,设定新的税收负担必须遵循税法法定主义原则。

  南开大学法学院杨广平教授在发言中提出,由“物业税”到“房产税”,是否还可以转变为“不动产税”?认为“房地产”是一个非法学概念,研究时所用的术语是否应该和法律相切合;不动产税是两段说还是三段说?取得、持有、交易阶段对不动产征税分别是什么性质?不动产税有二元性,第一是财产税的性质,第二是政策性功能(日本:不动产过分持有税)。

  暨南大学法学院方赛迎副教授在“公平分配视域下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的讨论中,指出个人应享有一种免于贫困的利益诉求;个人所得税涉及的是分配利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个人所得税法的完善应保障纳税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需要;费用扣除标准和基本人权密切相关,个人所得税法需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进行保障;整合税收征收和管理环节,确立评税制度。

  台北商业技术学院黄士洲副教授在“遗产、赠与课税的税制考虑”中,介绍发达国家遗产税和赠与税现况,对继承、受赠财产应否课税的进行了矛盾辩证,认为课征遗赠税的积极正面意义在于政府抑制贫富不均、平衡财富分配的政策态度,促进保险、信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收入分配问题凸显,引起越来越多方面的关注,收入分配改革成为财税法创新切入点,需要学界投入更多研究精力加以应对。本次论坛在程序创新,于31日上午也特辟专节,就收入分配改革的财税法问题展开研讨。在大会讨论中,中国税务报社刘佐社长提出关于中国税制改革顶层设计的问题,强调合理调整宏观税负、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主体税种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天津财经大学李炜光教授提出财政社会学的概念,认为财税及其法学研究需要结合社会学范式实现与社会历史的有机对接;中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詹清荣高级经济师认为,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该直面财政赤字、两级分化、物价上涨和中等收入陷阱等焦点问题;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蒋悟真教授认为,收入分配原本是一个经济范畴,这些年逐渐纳入到了法学的范畴,需要回归法律的本源进行研究;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曹明星副教授提出财经法构想,强调财税法创新必须依托东方模式的现代化路径进行设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庞凤喜教授提出,税收优惠是宏观调控式结构性减税政策操作实现的主要路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重视和改进。

  三、其他财税法前沿问题

  除了前述两大主题,年会代表们还就纳税主体认定、社会保障税开征、碳税与碳交易、信托转移税制、税收征管模式、教育税收供给、纳税人保护官以及行政罚款确保等其他财税法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中国社科院滕祥志研究员在“商事交易纳税主体认定解析”中提出,税收交易定性,涉及到民商法与税法之间的融合和冲突,交易定性可以帮助确定税收客体,也可以帮助找到纳税主体。需要税法认真研究。

  兰州商学院法学院史正保教授在“试析我国社会保障税的开征”中,从“收费好还是征税好”入手进行征收税方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在制度构建方面提出农民纳税人的确定、个人所得税和社保税的协调等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广东商学院陈红彦副教授在“碳税与碳交易:融合抑或取代”的讨论中指出,低碳减排问题涉及政治任务、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在将碳税和碳交易进行对比和利弊分析之后,提出我国制度的去向为分工配合、逐步推进。

  中南大学法学院刘继虎教授在“信托移转税制”讨论中提出,传统的财产继承不能满足现在状况,在中国无遗产税,以财富传承转移为目的的信托会加剧财富不均衡;应该制定遗产和赠与税法,但不应忽视这种信托,防止税收规避。

  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戴芳教授在“论现行税收征管模式的风险防范”中,依据陕西省地税局征管模式改革,指出现行征管模式依托计算机集中征收和重点稽查不能应对新问题;据此揭示相关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郝琳琳教授在“高等教育的税法供给现状与改进”的讨论中,对目前我国对涉及高等教育的税法及其优缺点进行集中总结分析;建议取缔教育费、开展教育税,拓宽民办高等教育的税收优惠范围,改革税制、给予教育企业及受教育者税收优惠等。

  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研究生陈佳函在“台湾纳税人权利保护官之建制”中提出,根据租税法律主义和量能纳税原则,纳税人寻求救济,需要设立纳税人权利保护官;并从发达国家实践证明纳税人权利保护官有利于保护在稽征中处于弱势的纳税人和消弭征纳争议。

  台湾洪巧玲律师在“行政罚款收入实效性之确保”讨论中认为,根据台湾有财政收支划分法,罚款收入会进入预算表;罚金罚款收入占整个国家的预算收入比例低,不以财政收入为目的;在处罚金额普遍降低之后,缴纳的意愿上升多了。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教授在论坛致辞、讨论和闭幕词中,分别阐述了税法立法权回归全国人大、完善财税法律制度、推进税收立法与司法发展等重要的财税法律问题,着重阐释了中国财税法学者的“中国梦”,指出积极推进依宪治国、依法治国,推进法治是实现“中国梦”的法制保障,财税法治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突破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将在中华文明的复兴中起到重要的战略作用。

   (曹明星起草,秘书处周序中、翟继光等修改)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