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位置: 首页 》要闻 》学会要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编撰方案第二次专家座谈会在京召开

时间:2016-06-12   来源:法律年鉴社  责任编辑:att2014

6月7日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编撰方案第二次专家座谈会在中国法学会机关召开

  2016年6月7日下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编撰方案第二次专家座谈会在中国法学会机关召开。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张文显副会长讲话

  张文显副会长在讲话中指出,编撰此套丛书,一是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自信,二是有利于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三是有利于建立起完善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法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编撰此套丛书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的重要工作。他表示赞同编撰方案中对丛书的定位、研究方向、体系结构和选题安排。该套丛书理应既涵盖中国基本的法学理论,也应该包括法学各分支学科理论,二者是有机统一的。这套丛书毫无疑问要突出中国的法治特色。但这种特色并非狭义的、仅局限于我们自身的理论。它应该是包容的、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既是面向未来的,也是继承本来的,同时也是借鉴外来的。重点是写出中国的法治思想、智慧、经验和实践,而这些思想、智慧、经验和实践是立足于中国当下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既可是中国本土的,也可是借鉴了外来的。此外,每一本著作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不能按照一般逻辑体系面面俱到地重述该领域的所有内容。同时,作者在撰写时一定要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空间交叉、过去与现在的时间衔接、理论与现实的有机互动。希望各位学者担负起这份重任,尽早着手,早日写出一部既可面向理论界,同时也可面向广大社会的高水平学术著作,为党的十九大提供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理论依据,进一步推进法治理论创新。

张苏军副会长讲话

  张苏军副会长在讲话时指出,中国法学会党组十分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丛书”的编撰工作,两次党组会专门研究相关内容。第一次党组会决定组织编撰“法理丛书”,同时组建由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绍坤同志为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文显、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周成奎、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朱孝清、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黄进、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李林为副主任委员,各重要法学学科研究会会长等为委员的丛书编委会,具体工作交由中国法律年鉴社承担。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法律年鉴社为这个项目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2015年11月,中国法律年鉴社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合召开了首次“法理丛书”编撰方案专家座谈会,邀请了十多位专家就“法理丛书”编撰方案(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会后,根据专家意见,年鉴社整理完善了“法理丛书”编撰方案,向学会党组汇报了情况。党组审议该方案后,基本同意方案内容,同时指出“这套丛书要能够体现时代特点,代表当前法学界最高理论研究水平,具体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为此,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法理丛书”编撰方案专家座谈会。

  张苏军副会长指出,近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对我们编撰好“法理丛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习总书记说:“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正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的中国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法学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长期以来,法学界以繁荣法学研究、推动法治建设为己任,把握正确方向,立足中国实际,破解现实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由我们独创的、系统性的法学理论并不是很多,法学理论方面的话语权还不是很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法学界应当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解决当下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撰写“法理丛书”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法学法律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张苏军副会长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撰写丛书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任务也相当繁重,必须完善方案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今天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不仅在各自法学研究领域有所建树,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有较深刻的理解。希望各位畅所欲言,多提建议和意见,共同完善“法理丛书”编撰方案,为后期正式启动编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编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丛书”很有必要,这是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确立法治理论自信的需要。方案中设计的丛书整体定位、研究方向、体系结构及选题安排等方面均值得肯定。但是如何科学理性地分析、总结、提炼出符合司法规律、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法治理论和经验,创作出一套名副其实的具有中国特色、区别于目前已有法学作品的社会主义法学理论著作,还需要统一编撰思想,严格中国特色标准,明确写作规范,需要学者们充分投入,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各位专家学者纷纷结合各自学科特点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撰写思路和方法,充实了编撰方案。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此套丛书虽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著作,但撰写者应该站在世界的大格局中,分析、阐释中国的法律问题,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才能使丛书更具有影响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王新清教授,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张守文教授,中国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春田教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法学院蔡守秋教授,中国商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朱慈蕴教授,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马小红教授,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蒋立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叶传星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袁彬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刘明副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杨飞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讲师倪润,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周尚君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胡兴建副教授等参加会议。

       

      中国法律年鉴社总编辑诸葛平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刘志

  本次会议由中国法律年鉴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中国法律年鉴社总编辑诸葛平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刘志共同主持。中国法律年鉴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在充分吸收各位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对编撰方案进行修改完善,提交丛书编撰委员会和中国法学会党组会议审议,争取早日正式启动编撰工作。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